正文 第15章 阿拉伯海(1 / 2)

阿拉伯海是印度洋西北部水域,該海東靠印度,北臨巴基斯坦和伊朗,西沿阿拉伯半島和非洲之角,南麵即印度洋。向北由阿曼灣經過霍爾木茲海峽連接波斯灣,向西由亞丁灣通過曼德海峽進入紅海。該海的麵積為386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2734米,沿海國家除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外,還有阿曼、也門和索馬裏。

阿拉伯海是世界第三大海,索科特拉島、庫裏亞穆裏亞群島和拉克代夫群島位於海中,從索克特拉島往東南走,可以看到一條與印度洋地震帶重疊的卡爾斯伯格海嶺,它把阿拉伯海分隔成兩個海盆,即阿拉伯海盆和索馬裏海盆,索馬裏海盆的最深處為4850米。阿拉伯海陸架水深變化較大,伊朗沿海水深隻有37米,印度沿海就深達220米。阿拉伯海陸架寬度變化較大,其東北部的陸架有120~353千米寬,其餘地區的陸架寬度在40千米左右。

阿拉伯海的西麵是阿拉伯半島

距今二十二億五千萬年前是中生代和新生代時期,阿拉伯海就於這一時期形成。該海的海底沉積層的厚度變化很大,其北部的海底沉積物厚度為2500米,到阿拉伯海盆以南就減少為480米。阿拉伯海的海水表麵最低溫度在1月和2月為24℃~25℃,6月和11月則上升到28℃。4~11月是西南季風盛行的時候,此時是該海的雨季,上層海水的含鹽量為35‰;第一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3月是東北風盛行的時候,此時是該海的幹季,上層海水的含鹽量超過了36‰。索科特拉島外有一股名為索馬裏的水流,它以順時針方向沿著阿拉伯海岸向東北流動,再沿印度海岸向南流動,直到北緯10度與西南海流混合,其流速為13千米每小時。

阿拉伯海岸景色

注入阿拉伯海的最大河流是印度河,該河的源頭在喜馬拉雅山的西部,它自東南向西北流經克什米爾後,轉向西南貫穿巴基斯坦全境,最後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總流域麵積為103.4萬平方千米,幹流有2900千米長,平均年徑流為2070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為5.4億~6.3億噸,其左側支流的上遊部分大部分在印度,右側支流的上遊部分大都在阿富汗。

從源頭至卡拉巴格是印度河的上遊,長約1368千米,河流從峽穀之中穿行而過,河道非常狹窄,形成了兩個大峽穀段,一個是從斯卡杜至本吉,一個是從阿托克至卡拉巴格。從卡拉巴格至海得拉巴德是印度河的下遊,下遊河道寬闊,具有平原河流的特征,在蘇庫爾和羅裏山之間的河道狹窄,有高約182米的拉希山陡壁出現在塞危鎮附近。從海德拉巴德至入海口是印度河的河口段,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印度河三角洲。由於上遊多為冰川雪山,融雪帶來大量泥沙,它們導致三角洲麵積逐年擴大,河口每年向外延伸約11.8米。三角洲為阿拉伯海的海水提供了大量營養鹽,這是魚類生長必需的養分,由此形成了豐富的海洋魚類資源。金槍魚、沙丁魚、長吻魚、刺鮁和鯊魚等是阿拉伯海中的主要經濟魚類,在這裏從事捕魚事業,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

印度河是流入阿拉伯海的最大河流

在阿拉伯海的西部有一個亞丁灣,它是世界著名海灣。該海灣東連阿拉伯海,西經曼德海峽通往紅海,東西有1472千米長,南北有480千米寬,麵積為53.10萬平方千米。亞丁灣的形成和演變同東非大裂穀和紅海密切相關,海底有印度洋海脊的餘脈希貝海脊,有許多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其中最大的斷層為深達5360米的阿盧拉—費爾泰海溝。亞丁灣的氣候炎熱幹燥,表層水溫在8月份達到了27℃~32℃,是世界上最暖和的熱帶海。亞丁港和吉布提港是亞丁灣西側的世界馳名的海港,它們是印度洋通向地中海的重要燃料港和貿易中轉港,地中海東南出口和整個中東地區都由它們控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地位。

在阿拉伯海上執行任務的船隻

阿拉伯海水、紅海水和波斯灣水是阿拉伯海的表層水,分布在中部表層的是阿拉伯海水,也有阿拉伯海上層水之稱,它受季風變化影響,溫度有顯著的季節變化。阿拉伯海水一年有兩次低溫和兩次高溫:1~2月是第一次低溫期,溫度為24℃~25℃,8月是第二次低溫期,溫度為26℃;6月是第一次高溫期,11月是第二次高溫期。對阿拉伯海海水的低溫期和高溫期進行把握,有利於海上航行的進行,進行海洋生物的研究也非常有利。

阿拉伯海是印度洋的一部分水域。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它位於亞洲、非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大陸之間,其麵積為7492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海洋總麵積的1/5。印度洋的東、西、南三麵海岸陡峭平直,沒有較為著名的邊緣海和內海,其北部與亞洲相鄰,受到亞洲西部和南部島嶼的分隔,形成許多邊緣海、內海、海灣和海峽。紅海是印度洋的內海;安達曼海、阿拉伯海是其主要邊緣海;孟加拉灣、阿曼灣和亞丁灣是其主要海灣;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等是其主要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