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兒飛過,天空沒有留下痕跡,但卻在人類的心中種下了夢想。人類可以像猿猴那樣在樹上攀援、可以像魚兒那樣在水裏暢遊,卻不能像飛鳥那樣在空中翱翔。也許正因為自己不能飛行,我們的祖先在神話故事中創造了能夠騰雲駕霧的神仙,或者騎著掃把的女巫,以寄托對天空的渴望。
然而人類不僅僅滿足於精神上的飛翔,試飛行動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古人認為人之所以不能飛,是因為缺少翅膀,因此,隻要造出一個合適的翅膀就能像鳥兒一樣飛翔了。早在中國西漢,就曾有人用鳥的羽毛製成翅膀,綁在身上從高台上跳下並滑翔了幾百步。曆史上這樣的“飛人”還有很多,他們本想像鳥兒那樣拍拍翅膀直衝雲霄,結果大都非傷即亡。不過,也有少數的“飛人”比較成功。據說在公元13世紀,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曆中國的時候,親眼看到有人乘著風箏在空中飄舞的景象。
100年前,當萊特兄弟“起飛”的時候,他們可能沒料到自己製造的飛行機器竟會如此地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雖然當年的飛行距離隻有36米,卻將人類帶入了飛行的時代。從此,人類不必再去羨慕擁有翅膀的鳥兒,我們飛越海峽,橫貫大陸,飛翔在地球的高山和大洋之上。然而這還不夠,人類還衝出了大氣層,踏上月球,飛向宇宙的深處。
古人的飛翔夢
嫦娥奔月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充滿幻想的童年,那時候,都情不自禁地會對空中滑過的飛鳥、花間翩翩起舞的蝴蝶羨慕不已,幻想自己要是能長上翅膀飛起來該是多麼愜意。動畫片中那些會飛的主人翁,就是孩子們渴望飛行的象征;而每當中秋節,一邊吃著月餅、仰望晴朗夜空中皎潔的月亮,一邊聽老奶奶講述月亮上麵搗藥的玉兔、嫦娥在月宮裏麵翩翩起舞的故事。這讓幼小的心靈蠢蠢欲動,恨不得也飛到月亮上麵去旅遊參觀一次。
可是在古代,人們對鳥兒隻能羨慕,對月亮隻感到神秘。他們望著神秘遼闊的天空,在心裏演繹著美麗的幻想,給我們留下了無數人類飛天的神話和傳說。
傳說我們的始祖黃帝就是騎著龍到天上去做神仙的;征服洪水的大禹也曾經駕著龍到天空遊玩。傳說中的周穆王訪問西王母的時候,曾經乘一輛“黃金碧玉之車”,騰雲駕霧,以日行萬裏的速度奔向西方的昆侖山;而作為主人的西王母,乘坐的是一輛更為華麗的“紫雲車”。再比如那個膾炙人口的成語“乘龍快婿”就說的是秦穆公的女婿是乘龍的肖史,女兒是跨鳳的弄玉。他們都能在空中自由地飛來飛去。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在他的著名長詩《離騷》裏,想象自己坐在飛龍拉著的車裏,在空中飛行:雲彩像一麵麵旗幟迎風飄揚,鳳凰在他的旁邊飛鳴。他飛過高峻的昆侖山,飛過望不見人煙的流沙,最後到達廣闊的西海。至於《西遊記》裏那個大名鼎鼎的孫悟空,更是了不得,“點頭八百、扭腰三千,一個筋鬥就是十萬八千裏。”至今保存在甘肅敦煌石窟裏的壁畫,還給我們留下許多美麗動人的“飛天”的形象。
我國古代關於嫦娥奔月的傳說是最為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
嫦娥奔月是遠古神話。“嫦娥”亦作“常娥”,據說是古代英雄、神射手後羿的妻子。古書《淮南子·覽冥訓》裏麵這樣記載:“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大意是一位名叫嫦娥的女子,非常漂亮,她感到人間生活的寂寞,向往能騰雲駕霧,像鳥兒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她的丈夫後羿從西王母娘娘那裏得到了長生不死藥。有一天,嫦娥趁丈夫不在時,偷服了長生不死藥。沒想到一會兒,她就變得身輕如燕,抱著心愛的小白兔不由自主地飛了起來。最後告別了凡間,一縷煙似的一直飛進月宮,來到月宮過著神仙的生活。
嫦娥飛到月宮後,時間久了,感到“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開始想念人間和丈夫,就像李商隱的詩裏麵說的,“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孤寂心情的寫照。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又說:“平時我沒法下來,明天乃月圓之時,你用麵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到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第二天晚上,後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嫦娥果然由月中飛來,夫妻重聚,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表現這一情節的嫦娥圖,當是世人渴望美好團圓,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流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