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偶然的機會中,常常會在地下或懸崖峭壁裏發現一些奇怪的物體。這些物體有的像動物,有的像植物,它們不僅石質化了,而且看來似乎是海洋裏的東西,現在卻在高山的石頭中出現了。這就是化石。
人們對化石的認識,曆史悠久,記載也很多。例如: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說湘鄉縣石魚山“石色黑而埋若雲母,開發一重,輒有魚形,鱗鰭首尾,宛如刻畫,長數寸,魚形備足”。這是對一種魚化石的記述。唐朝書法家顏真卿在771年寫的《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中,提到“壇東北有石崇觀,高石中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意思是說高山上的貝殼化石一度是海洋生物,其後經曆了滄海桑田的變化。據說,意大利達·芬奇是歐洲第一個說明化石成因的人,晚我國近千年。這些人是曆史上辨認化石最早的代表,然而他們隻是感到驚奇,才引起注意,並做出簡單的臆想和推斷的。徹底揭示化石本來麵目,對化石真相進行認真研究,還是近二百年來的事。它是隨著古生物學發展而產生的。
“化石”這個詞原來字麵的意思是指“挖出來的東西”,而現在指的是石化了的生物(包括動物或植物)的遺留部分。古代的生物被掩埋在沉積物中,這些沉積物可以堆積在陸地上,也可以堆積在江、湖、河、海的水底,還可以堆積在沼澤地。生物體中的軟組織部分(皮膚、肌肉、內髒等)很快就腐爛了,但是堅硬的部分(如骨骼、牙齒、外殼等)被遺留下來,經過了幾萬年、幾十萬年、幾百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含有礦物質的地下水侵入了它們,礦物質就逐漸代替了它們的有機組織,也就是說逐漸形成了化石,化石仍然保持了原來有機組織的形狀和大小。由於不同時期的化石存在於不同的地質層中,科學家就可以據此分析生物進化的過程,也可以通過對化石的分析,用比較解剖學的原理,從不完整的骨骼化石推測出整個動物的大小、形狀乃至於它們的習性。
形成化石,並且能夠很好地保存下來,是要一定條件的。就生物本身而言,最好具有骨質的硬體,隻有硬體才容易形成化石。肌肉等軟體,隻有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保存為化石。從外界環境來說,最好有掩蓋物質把遺體迅速埋藏起來,以免生物、機械和化學的破壞。一般來說,掩蓋物質細膩,沉積環境平靜,又沒有其他破壞因素,容易形成精美的化石。現在,在我國山東臨朐的矽藻土裏,德國索倫霍芬的石灰岩裏,還有世界上其他許多地方,都發現大量罕見的完整化石,原因就是那些地方有著形成化石的良好條件。
為了研究和使用方便,通常把化石歸納為三類:最常見的是實體化石,代表生物的遺體或其中的一部分;第二類是遺跡化石,它是指古代生物生活時所留下的活動痕跡,如高等動物留下的腳印,低等動物移動時的痕跡,某些動物棲身的孔道和洞穴,以及動物的糞便、蛋、珍珠、胃石等等,甚至還包括古人類使用過的石器和骨器;第三類,即化學化石,也就是說古代生物的遺體有一些因腐爛而消失,但是仍然有殘留著的有機物分子,被保存在化石中或摻入沉積岩中,所以有的人也稱這類化石為分子化石。應該指出,在地球曆史的早期,實體化石極其稀少的情況下,化學化石為追溯生命起源,了解生物在分子進化階段的過程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如果我們從化石的保存特點著眼,那麼化石的分類則是另外三種方式了。第一種為未經過變化保存的化石,它們大體上是生物遺體的原來狀態。例如,十幾萬年前在北極地區生活過的猛獁象,現在從凍土裏發掘出來的標本,就好像是剛從大冰箱中取出來似的,不僅筋骨相互連接,就是血肉還是鮮紅的,甚至可以食用。又如我國遼寧撫順煤田的琥珀,雖然已埋藏達4000多萬年之久,但被包裹在鬆脂裏的螞蟻,仍然同活著的差不多。不過,這種未經過變化保存的化石是不多的。
第二種為經過變化保存的化石。大多數古代生物遺體都是經過變化才形成化石的。當動植物死亡後,肌肉等軟體爛掉了,但是骨骼、介殼和木質部等硬體被泥沙掩蓋起來,然後由溶解在水中的礦物質填充了硬體的微孔,久而久之,就變成石頭了。這樣形成化石的過程,稱為“化石化作用”。脊椎動物的骨頭,軟體動物的貝殼,以及許多植物化石都是這樣形成的。
第三種為模鑄化石。是指古代生物遺體留在周圍岩石上的印模,以及遺體溶蝕後留下空隙的充填物。模鑄化石常見於上麵說過的實體化石的圍岩和充填物中。多數遺跡化石(如腳印、孔穴等)都可以模鑄的方式保存下來。
總而言之,化石的種類很多,保存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它們現在都成了我們了解遠古時代生命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