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科幻太空——揭秘奇幻絢麗的太空(2)(1 / 3)

談“星”色變:被誤解的掃帚星

平時,我們在夜空看到的星星,都隻是亮晶晶的小點兒,要是突然看到一顆拖著長尾巴的掃帚星——彗星,慢慢在天空移動,看上去擾亂了天空的正常秩序,人們難免會感到惶恐不安。尤其在文化不發達的地區,由於對彗星的出現得不到叫人信服的解釋,於是由惶恐而引出一些迷信的說法。

從前,這類迷信說法無論國內或者國外都有。在國內,有過“掃帚星是災星,它的出現是災荒、瘟疫、戰爭的預兆”這樣的迷信傳說。在國外,說得更離奇,說“它的頭在哪個國家,這個國家不會有什麼災難;而它的尾巴在哪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會有騷亂、流血……”

現在,人們對於彗星的行蹤和真麵目,已經基本上弄清楚。隻是對於彗星的來曆和起源,還有待更深的研究。

2062年再見哈雷彗星

彗星也是宇宙間的一種天體,數量極多,有的高速穿過太陽係就一去不回,有的沿著一定的軌道在太陽係內繞太陽公轉,成為我們太陽係大家庭中的成員。其實年年有一些彗星接近太陽和地球,隻是因為多數比較小,隻有用天文望遠鏡才能看見,一般人見不到。

沿著橢圓軌道作周期性繞太陽運行的彗星,有些每隔五六年轉一圈,有些得隔十多年、幾十年,甚至更多年轉一圈。1986年有的地方人們用肉眼看到的大彗星,英國一個名叫哈雷的天文學家最先算出了它的運行軌道,因此取名為哈雷彗星,它的運行周期大約是76年,也就是每隔大約76年能見到它一次,下次接近地球預計是在2062年。

中國是最早記錄彗星的國家

在古代,歐洲人還沒有認識到彗星是天體,而認為是大氣層中的燃燒現象,因此沒有把彗星作為天文學的研究對象。到16世紀,丹麥天文學家第穀·布拉赫在試圖測量1577年出現的一顆大彗星跟地球之間的距離時,才認識到這個距離無論如何要比月亮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遠得多,才確認彗星是天體而不是大氣中的火球。

中國古代對彗星的認識就比較正確,早就認為是“星”。我國是世界上具有彗星最早記錄的國家。4世紀《晉書·天文誌》上有這樣的記載:“彗體無光,傅日而為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在日南北,皆隨日光而指,頓挫其芒,或長或短。”

在我國古代史書中,對彗星的位置、運動和出現時期都有詳細的記錄,並為中外天文學家重視和利用。

從大約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1911年,我國史書上有554次關於彗星的記載,其中記為“彗星”的有256次。公元前613年的《春秋》史書上,就有“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載。這些都是對世界天文科學研究很有價值的寶貴資料,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對人類作出的貢獻。

彗星一般由頭和尾組成。頭的中心是彗核,彗核的外麵包著彗發,彗發的外麵再包著彗雲。彗尾有直的,彎的,或者兩種混合的。尾巴有1條、2條以至數條。彗尾長短不一,最長的有幾億千米,有的彗星沒有彗尾。

彗核是彗星的主要部分。彗尾一般要在彗星距離太陽3億多千米時,才產生出來,和彗發差不多同時產生。這是太陽風的作用結果。一般彗星的彗尾大多在1000萬千米至1.5億千米之間,特別長的彗星尾巴可超過3億千米。

一起去看流星雨

流星體是太陽係內顆粒狀的碎片,小至沙塵,大至巨礫。流星體進入地球(或其他行星)的大氣層之後,在路徑上發光並被看見的階段則被稱為流星。許多流星來自相同的方向,並在一段時間內相繼出現,被稱為流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