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將導致世界末日的太空岩石
阿波菲斯曾經與地球近距離擦肩而過。2004年,它與地球的距離約為161萬公裏(約為地球與月亮距離的4倍)。有許多太空岩石曾經與地球近距離擦肩而過,但阿波菲斯是引起天文學家最警覺和公眾最關注的一顆太空岩石。阿波菲斯發現於2004年,以埃及神話中著名的災難和破壞之神命名。阿波菲斯有可能將於2029年再次向地球飛來。科學家曾經計算過,它未來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高達2.5%。不過,後來的測量數據將這種可能性幾乎降至零。2004年12月,阿波菲斯的杜林危險指數為4分。杜林危險指數是指一套用作衡量近地天體撞擊地球的10分製指標,10分代表天體明確會撞向地球並導致世界末日。盡管阿波菲斯2029年飛來時撞向地球的可能性已幾乎降為零,但它與地球表麵的距離將可能會縮小到大約30萬公裏。
是誰發現了“調皮”的脈衝星
1967年,一名研究生發現狐狸星座有一顆星發出一種周期性的電波。而經過仔細分析,科學家們認為這是一種未知的天體。因為這種星體不斷地發出電磁脈衝信號,所以人們就把它命名為脈衝星。
脈衝星能周期性地發射脈衝
人們最早認為恒星是永遠不變的。並且,由於大多數恒星的變化過程非常的漫長,因此,人們也根本覺察不到。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恒星都那麼平靜。因為,後來人們發現,有些恒星也很“調皮”,並且變化多端。於是,人們就給那些喜歡變化的恒星起了個專門的名字,叫“變星”。而脈衝星,就是變星的一種。它能發射出射電脈衝,並且發射出的射電脈衝的周期性也非常有規律。一開始,人們對此很困惑,甚至曾想到這可能是外星人在向我們發電報聯係。據說,第一顆脈衝星就曾被叫做“小綠人一號”。但是,經過幾位天文學家一年的努力,終於證實脈衝星就是正在快速自轉的中子星。也正是由於它的快速自轉從而能夠發出射電脈衝。但是我們知道恒星是有磁場的,並且,也像地球自轉一樣,恒星也在自轉並且磁場方向不一定跟自轉軸在同一直線上。所以,每當恒星自轉一周,它的磁場就會在空間劃一個圓,而且可能會掃過地球一次。那麼我們就會想是不是所有恒星都能發脈衝?其實不然,要發出像脈衝星那樣的射電信號,需要很強的磁場。體積越小、質量越大的恒星,它的磁場才越強。另外,當恒星體積越大、質量越大,它的自轉周期就越長。我們很熟悉的地球自轉一周要24小時。而脈衝星的自轉周期竟然小到0.0014秒!要達到這個速度,連白矮星都不行。這同樣說明,隻有高速旋轉的中子星,才可能扮演脈衝星的角色。
喬斯琳·貝爾發現脈衝星
1967年,英國劍橋新增了射電望遠鏡,這是一種新型的望遠鏡,它的作用是觀測射電輻射受行星際物質的影響。整個裝置不能移動,隻能依靠各天區的周日運動進入望遠鏡的視場而進行逐條掃描。1967年7月,這台儀器正式投入使用,接收波長為3.7米。用望遠鏡觀測並擔任繁重記錄處理的是休伊什的女博士研究生喬斯琳·貝爾。在觀測的過程中,細心的貝爾小姐發現了一係列奇怪的脈衝,這些脈衝的時間間距精確地相等。貝爾小姐立刻把這個消息報告給她的導師休伊什,休伊什認為這是受到了地球上某種電波的影響。但是,第二天,也是同一時間,也是同一個天區,那個神秘的脈衝信號再次出現。這一次可以證明,這個奇怪的信號不是來自於地球,它確實是來自於天外。這是不是外星人向我們發出的文明信號?新聞媒體對這個問題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不久,貝爾又發現了天空中的另外幾個這樣的天區,最後證明,這是一種新型的還不被人們認識的天體——脈衝星。1974年,這項新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項頒給了休伊什,以獎勵他所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脈衝星。令人遺憾的是,脈衝星的直接發現者,喬斯琳·貝爾小姐不在獲獎人員之列。事實上,在脈衝星的發現中,起關鍵作用的應該是貝爾小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極度細心的觀測。
恒星及其他特殊天體
在地球上遙望夜空,宇宙是恒星的世界。恒星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從誕生的那天起,它們就聚集成群,相映生輝,組成雙星、星團、星係……你想知道恒星的“一生”是怎樣度過的嗎?它的未來歸宿又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