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主要風帶有7個,分別是赤道無風帶、(南北)信風帶、(南北)西風帶、(南北)極地東風帶。
赤道無風帶
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信風帶之間的地帶。該區域氣候濕熱,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內無風。由於地球是以23.5°的傾斜角繞太陽公轉,因而赤道無風帶的位置隨季節變化而有規律地移動著,一年兩次跨越赤道,其變化幅度因地域而異,在南美、非洲、東南亞和印度洋的移動幅度為20°~30°,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移動幅度要稍小些。
信風帶
信風帶分別分布在南緯20°~30°和北緯20°~30°地帶。由於地球是以23.5°的傾斜角繞太陽公轉,因而南北信風帶的位置也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有規律地移動著。
信風帶在北半球盛行東北風,在南半球則盛行東南風,風向穩定。信風帶是英國科學家J.F.丹尼爾(1790~1840)於1823年發現的。18世紀以前海上貿易發達,航海常需要借助該風,因而南北信風也被叫做貿易風。
信風帶與西風帶之間為副熱帶高氣壓區,是天氣係統很不穩定的地帶。
西風帶
西風帶分別分布在南緯40°~50°和北緯40°~50°地帶。長年盛行西風,而且風力較大。
西風帶與極地東風帶之間為副極地低氣壓區,由於兩個風帶的交互作用常形成氣旋或低氣壓前沿,這裏常出現惡劣天氣。副極地低氣壓區與極地東風帶的交界麵被稱為極鋒。
極地東風帶
極地東風帶分別分布在南緯60°~70°和北緯60°~70°地帶。長年盛行東風,風力也較大。
極地東風帶以內的地區,即極地周圍的高緯度地區為極地高氣壓區,氣候嚴寒幹燥,多大風。
季風
季風也稱季節風,是指風向隨著季節的變化而顯著改變的大規模盛行風係,其最主要的生成原因是由海陸之間溫度季節性變化的差異而引起的。地球上季風盛行的地區有東亞、南亞、非洲中部、澳大利亞北部等,其中以印度季風和東南亞季風最為著名。季風有時是溫暖而濕潤的,有時則是寒冷而幹燥的,可對沿海地區的氣候產生較大影響。
經典的季風成因說認為,由海陸間熱效應的季節差異而導致底層氣壓差的季節性變化,是形成季風的最主要原因。夏季陸地受熱升溫快,海上升溫慢,陸上的熱空氣上升,致使陸上氣壓低,海上氣壓高,海上的冷濕空氣會吹向陸地進行補充,多形成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季風,冷熱氣團相遇後,水蒸氣會凝結而成為降水,因而形成濕潤多雨的氣候;冬季則恰好相反,風向由陸地吹向海洋,幹燥的季風導致降水量減少,氣候寒冷而幹燥,但風力一般也不小。
季風在我國沿海表現為夏季盛行東南風,氣候濕潤多雨;冬季盛行西北風,氣候寒冷幹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