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動物的大規模入海嚐試發生在早三疊紀,當時的地球經曆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巨變。2.51億年前,晚二疊紀大滅絕是目前已知最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之一,在這場巨變中,約70%的陸生物種和90%~95%的海洋物種永遠成為了曆史。其中,生活在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大量滅絕,而晚二疊紀的34科爬行動物中有24科消失,僅有10科進入了三疊紀。有趣的是,晚二疊紀的爬行動物中有95%以上的科是陸生的,隻有極少數的種類顯示了其水生習性,但它們的化石也僅僅發現於淡水沉積。
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古生代存在海生爬行動物。
在這一滅絕事件發生之時,高緯度地區的溫度比今天高出大約10~30攝氏度,異常活躍的火山活動在長達70萬年的時間內向大氣層中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氣體含量的提高,較高緯度的海水也明顯升溫。這種升溫一直影響到大約4000米的深度,阻礙了正常的海水循環(即較寒冷的表層海水下沉,將氧氣和營養物質帶入深海的過程)。結果,海水形成了層狀結構,導致氧氣稀缺,這種狀態導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與此同時,地球上再度出現了超大陸。當時各個大陸板塊逐漸向赤道附近靠攏,最終於2.3億年前彙合,形成了盤古大陸。超大陸的形成使陸地海岸線縮短,大量曾是海洋的地方幹涸;同時龐大的陸地板塊使得海洋季風無法為內陸地區送去甘霖,這使得盤古大陸的中心部分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沙漠,動物們想要生存下去,要麼就縮緊鱗片戰勝幹旱,要麼就勇敢進入大海。
空白的生物圈加上極端的氣候,刺激了爬行動物進化史上的一次大爆發,陸地上的恐龍、天空中的翼龍以及海洋中的魚龍、幻龍、蛇頸龍等都是在這個重要時期產生的。我們的故事也將從這裏開始。
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變化是如此的巨大,它們用了1億多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成這個過程。相比之下,由陸地返回到水中生活要容易得多,這在脊椎動物的進化史中重複發生了多次,三疊紀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是爬行動物第一次向海洋的進軍,它們在海洋中的出現是如此地具有戲禺勝和波瀾壯闊。
早三疊紀,魚龍首先出現在海洋裏。這種魚形動物的祖先我們尚不得而知,但很可能發源於特提斯海東部,也就是今天的中國附近。特提斯海也稱古地中海,是指岡瓦納古陸北部和歐亞古陸南部存在的一個巨大的古海洋。1883-1909年,奧地利著名地質學家修斯出版了《地球的麵貌》一書,首次提出穩定陸塊的概念。同時,他根據古希臘神話故事有關特提斯的傳說,給這個古老的地中海起名叫“特提斯海”。希臘神話故事說,特提斯容貌美麗,有“美發女神”和“銀腳女神”之稱。
她心地善良,對遇難的神祗盡力給予幫助。因此,直到今天,地學界的科學家們一直沿襲使用特提斯海這個美麗而尊貴的名字。
2.45億年前,中國有巢湖龍悠閑地穿梭在大海裏,身下的海床在遙遠的未來將被稱為“安徽”;同時歌津龍在距離它們不遠的海域繁衍,這些早期魚龍都還帶著明顯的爬行動物特征,脊椎數目較少,身體較硬直,四肢也敘僅稍微顯現出鰭的模樣,不難推測,它們大多數時間駐留在淺海地帶。我們將在後麵的章節裏對魚龍作更詳細的介紹。
鮮為人知的是,還有一種更神秘的動物伴隨在早期魚龍身邊,它們被稱為短頭龍。從化石發現地點看,當時短頭龍在北半球廣泛分布,它們出沒於東太平洋區域和特提斯海西部,但如今保留下來的化石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