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有龍名日“海王”(2)(1 / 2)

作為一種晚期滄龍科動物,滄龍的鰭已經進化得如魚龍般又長又大,和那些頜部可靈活運動、擴展的早期滄龍品種不同,它們擁有厚重的頭骨和結構比其他滄龍都要緊密的下頜,頜上有許多骨質凸起和附著其上的強健肌肉,而且它們的牙齒也比海王龍先進一既能夠“釘死”獵物又能夠進行剪切。

雖然有著堅硬且銳利的牙齒,但滄龍的嗅覺器官不太發達,它應該生活在深度為50米左右開闊水域的表層海麵。現在發掘到的滄龍化石基本上都是傷痕累累的,不少傷痕甚至是其他滄龍攻擊留下的,不難想象,它們過著極為暴力的生活,終日在獵殺和搏鬥中度過。

滄龍,乃至於整個滄龍類都應該是卵胎生的。2001年,加拿大艾爾伯塔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考德維爾等人披露了這個事實。他們在一具卡森龍(滄龍類的一種,命名於1893年)的腹腔裏發現了至少3個小卡森龍的幼體化石。該標本和此前的扁掌龍化石,都是證明滄龍是卵胎生動物的有力證據。

到了晚白堊紀最晚期,海王龍的繼承者出現了,那就是海諾龍。1885年,古生物學家杜羅模仿“馬斯河蜥蜴”這個名字,把一種發現於比利時海諾河附近的滄龍命名為“海諾河蜥蜴”,這就是海諾龍。杜羅是著名的比利時籍法國古生物學家,他曾於1878年在比利時貝尼薩爾煤礦有一重大發現,煤礦出土了30多件關結得很好的禽龍骨架。正是他讓禽龍的“鼻角”回到拇指上去,並把禽龍做成一個巨大的兩足動物。這樣便成了20世紀大部分時期禽龍的經典形象——筆直地挨著它喜愛的鬆柏類站立著,拇指刺朝上翹。但事實上,杜羅為了讓禽龍變成這副模樣,竟然弄斷了它的尾巴。此外,杜羅還提出了著名的杜氏定律(非可逆性法則),認為進化是不可逆的,即生物在進化過程中退化了的機體構造或功能不再重現。

海諾龍與早期的海王龍有一定親緣關係,也在嘴部最前端有個“瘤子”,它很可能。

是海王龍進一步發展而來的品種。

海諾龍是已知最巨型的滄龍科動物,最大個體長達15米,從腦袋到尾部共有53枚脊椎,而海王龍隻有35枚而已。在海諾龍的胃部遺留物中,古生物學家除了發現魚類外,還找到了不少古海龜碎片。

海諾龍憑借龐大身形和駭人的血盆大口牢牢占據著晚白堊紀海洋生物鏈的最頂端,它們是有史以來最巨大的獵食獸之一,足以與薩斯特魚龍等相媲美。

接下來就輪到滄龍科最奇特的動物了。讓我們追溯到1995年的早春……

這天,美國堪薩斯州洛根鎮乍暖還寒,居民們都躲在家裏舒舒服服地喝可可,烤火爐,享受著天倫之樂。可是就在這時,卻有一個人孤零零地頂著冷風凍雨,哆哆嗦嗦地走在鎮外圍的麥克埃拉斯特山中。這個人叫布森,是一位來自華萊士鎮的退休農場主,他有著豐富的古生物知識,這次出門就是想收集一些古生物化石。

“見鬼!”布森呼呼地吐著白氣,一邊抹著被凍得通紅的鼻子,一邊抱怨著糟糕的天氣,盡管現在他所處的地方以前發現過不少大型蛇頸龍和滄龍化石,甚至距離130年前那具使柯普尷尬萬分的“裝錯頭”的薄片龍化石的發現地點也不過1.6千米遠,但今天似乎沒什麼值得注意的好東西。布森沮喪地拉了拉衣領,開始往回走。

就在這時,布森一眼看見在一段陡峭的山坡上有塊大骨頭凸出一角,從外表看應該是滄龍的下頜,可是布森發覺頜上的牙齒似乎有點不對勁兒,不但不是尖的,反而一顆一顆像小圓球。布森不愧為經驗豐富的化石獵人,他立刻意識到這塊骨頭非同尋常,他認為還有更多的骨骼埋在岩層裏,於是興高采烈地回鎮上叫來其他同好一起去挖。可惜布森的好運氣到此為止了,他們幾個人狂挖了一大堆石頭,可是除了那塊下頜外再也沒有任何收獲,看來其餘的骨骼早在不知多少萬年前就已經流失了。布森雖然有點失落,但那塊下頜也足夠他興奮一段時間了,因為他知道這塊化石屬於一種極其罕見的滄龍——球齒龍,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堪薩斯州中生代內海區發現這種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