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0年,格裏馬耳迪發現了光的衍射現象和雙光束幹涉現象。他在1666年出版的《光的物理學》一書中,描述了自己所做的實驗。他將光束通過小孔引入暗室,在透過孔的光束中立一根細竿,細竿的影子落在白色的牆麵上。結果,他發現細竿的影子比計算得出的幾何影子寬了許多,並且該影與一個、二個,有時三個彩帶相鄰接。當光很強時,他還觀察到彩帶能夠進入陰影的現象。他又用不透明的小圓板代替細竿,觀察圓板的影子,結果發現,白牆上的亮區比幾何亮區為大。格裏馬耳迪將光線在傳播過程中繞過障礙物邊緣的現象稱為“衍射。”他還用心地做了雙孔實驗,即把帶有兩個相距很近的小孔的平板置於光的照射之下,就在孔後的白板上得到了兩個互相重疊的小孔像,重疊的一些部分顯出了光的強度的減弱,這實際是雙光束幹涉中出現的相消幹涉。
胡克也觀察到了衍射現象。他發現並研究了薄膜幹涉的彩色條紋。波意耳在1663年獨立地研究了薄膜色,他細心地記載了肥皂泡和玻璃球的幹涉狀況,認為彩色是由於光在被照麵上發生變異形成的。
牛頓早期,以修改了的形式重複了格裏馬耳迪的實驗,他認真地研究了胡克提出的薄膜彩色條紋。牛頓環的設計與幹涉花樣的分析,是牛頓在光學領域的三大成就之一。
牛頓取兩塊玻璃體,一是14英尺望遠鏡用的平凸透鏡,另一是50英尺左右的望遠鏡用的大型雙凸透鏡,而在雙凸透鏡上放上平凸透鏡,使其平麵一邊向下,這時慢慢地把它們壓緊,使得圓環的中心陸續出現各種顏色,然後再把上麵的玻璃慢慢提起,使之離開下麵的玻璃體,於是這些顏色又在圓環中心相繼消失。在壓緊玻璃體時,在別的顏色中心最後現出的顏色,初次出現時看起來像是從周邊到中心幾乎均勻的色環,每壓緊玻璃體時,這色環會逐漸變寬,直到新的顏色在其中心顯出,而它就成為包在新色環周圍的色環。再進一步壓緊玻璃體時,這個環的直徑會不斷增大,而其周邊的寬度則減少,直到另一新的顏色在最後一個色環的中心顯出;如此繼續下去,第三、第四、第五種以及跟著的別種顏色不斷在中心顯出,並成為包在最內層顏色外麵的一組色環,最後一種顏色是黑點。反之,若是抬起上麵的玻璃使其離開下麵的透鏡,色環的直徑就會縮小,其周邊的寬度則增大,直到其顏色陸續到達其中心,後來它們的寬度變得相當大,就會比以前更容易認出和識別它們的色種了。牛頓就用這種辦法觀察了它們的順序和分量。
在透鏡的接觸點處形成透明中心點之後,接著出現的是藍色、白色、黃色和紅色,藍色的量很小,以致無法在透鏡所形成的環中認出它,紫色在環中也不易識別,但黃色與紅色都相當豐富,看起來與白色的程度差不多,比藍色要強四五倍。緊接著包圍這些色環外麵的色環的顏色次序是紫、藍、綠、黃、紅,這些顏色都很清晰鮮明,隻是綠色的量很少,似乎比其他顏色顯得模糊暗淡得多。在其餘四種當中,紫色的量最少,藍色又小於黃色與紅色。第三組環的順序仍是紫、藍、綠、黃、紅;其中紫色似乎比前一組環中的紫色略帶些紅色,綠色就顯著多了,別的顏色也一樣鮮明而豐滿,例外的是黃色,但紅色開始變淡了,更接近紫色。在此之後,是由綠色和紅色組成的第四組色環。其中綠色十分鮮明豐富,綠環的一邊微呈藍色,另一邊微呈黃色。但在第四組色環裏,沒有紫色,藍色也幾乎沒有,黃色與紅色也很不完全,也不鮮明,以後各組色環越來越變得模糊不清了,到第七組環時,它們終於成為一片白色了。
牛頓測量了前六個黃色色環最亮的中心線的半徑,發現其平方為一個由1,3,5,7,9,11構成的算術級數,另一方麵暗環半徑為由偶數2,4,6,8,10,12構成的算術級數。牛頓是最早認識到光具有周期性的科學家,他知道並親自做過衍射實驗,用心地研究過牛頓環幹涉花樣,這些本來是光的波動說的最好證明。他也清楚地看到波動說可以怎樣來解釋這些現象,但由於他堅持認為光是通過空間的高速前進的粒子流,所以在解釋牛頓環花樣時,他提出了所謂的“陣發理論”,每條光線在通過任何折射麵時都要進入某種短暫的組態或狀態,這種狀態在光線行進過程中每隔一定時間又複原,並在每次複原時傾向於使光線容易透過下一個折射麵,而在兩次複原之間則容易被下一個折射麵所反射。牛頓還提出了所謂的光的“陣發的長度”,其實它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光波波長。他在這裏,親臨真理邊沿,立刻就可獲得光具有波動性的重大發現。但十分可惜,他在承認這些重要事實和現象之後,卻拒絕用波動說來說明光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