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光本質屬性的爭論(2 / 2)

在不透光的屏的中央,開一個孔徑可以調整的圓孔,再在孔的後麵放一個光屏,讓光通過比較大的圓孔,就可以看到光沿著直線傳播,在光屏上就得到一個亮度均勻的光斑。逐漸縮小圓孔的孔徑,光斑也就隨著減小。但是當圓孔直徑縮小到10微米左右,光斑不但不跟著縮小,反而變大,光斑的亮度也不均勻,而是變成一係列明暗相間的圓環。這種光繞過小圓孔的邊緣而向外擴展的現象,叫做光的衍射。在“微粒說”看來,光的衍射是不可理解的。給“微粒說”以致命打擊的,是光速的精確測定。1850年,傅科用高速旋轉鏡的方法,精確地測出了光在水中的速度隻有在空氣中速度的3/4,有力地證明了“微粒說”的錯誤和波動說的正確。

19世紀60年代,麥克斯韋建立了完整的電磁場理論,預言電磁波的存在。他還指出光也是一種電磁現象,光波是一種波長比較短的電磁波。這就是光的電磁說。到20世紀80年代,赫茲通過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並且證明電磁波確實同光一樣,能夠產生反射、折射、幹涉、衍射和偏振等現象。人們利用光的電磁說,對於以前發現的各種光學現象,都做出了圓滿的解釋。光的電磁理論的建立,使波動說錦上添花。

正當波動說歡慶勝利的時候,意外的事情發生了。這就是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和發現了光電效應。

波動說認為,光是依靠充滿於整個空間的連續媒質做彈性機械振動傳播的。這種媒質,當時科學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以太”。為了驗證“以太”是否存在,1887年,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孫和美國化學家、物理學家莫雷使用當時最精密的儀器,設計了一個精巧的實驗。結果證明,地球周圍根本不存在什麼“以太”。沒有“以太”,光波或者電磁波又怎麼傳播呢?

麵對這一個波動說難以克服的困難,“微粒說”倒是毫不費力的。因為按照“微粒說”,光粒子流從光源發出以後,可以在空間獨來獨往,不用依賴任何媒質。

光電效應的發現,波動說更無法解釋。光電效應是物質在光的照射下,從表麵釋放出電子的現象。所釋放的電子叫做光電子。比如,在驗電器上安裝一塊擦得很亮的鋅板,並且使它帶負電,驗電器的指針張開一個角度,然後用紫外線照射鋅板,驗電器的指針立刻合攏,表示鋅板所帶的負電荷已經釋放出來。如果用可見光來照射,無論光多強,照射時間多長,都不可能使鋅板釋放出光電子。

這個現象,還有其他的一些現象,從波動說的觀點來看,都是沒法理解的。因為按照波動理論,無論什麼頻率的光,隻要強度很大,照射到金屬板上,供給電子脫離金屬板的能量,都應當有光電子飛出。

愛因斯坦獨具慧眼,洞察光的本性,調停了這場曠日持久的論戰。他創立的光量子理論,雖然複活了“微粒說”,但是沒有拋棄波動說,而是把兩者巧妙地綜合在一起。

愛因斯坦辯證地指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連續的又是不連續的,自然界喜歡矛盾。這一思想充分體現在他的光量子理論的兩個基本方程e=hv和p=h/λ中。h是普朗克常數,e和P分別是表示光的粒子特征的能量和動量,v和λ分別是表示光的波動特征的頻率和波長,通過h,把粒子和波動聯係在一起了。

當然,這裏的微粒和波動,已經不是機械的微粒和機械的波動了。正是在這個新的意義上,對於光來說,波動和微粒是平起平坐、互為補充的。各種各樣的光學現象,有的可以用波動來說明,有的必須用微粒來解釋。光是波動性和粒子性的對立統一,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就是到現在為止人們對光的本性的科學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