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的名聲大噪,因為他們的執行部有人深入敵後將李萬才的獨生女從恐怖組織的手中救出。
多特斯特已經第一時間派出艦隊剿滅了該天域內的恐怖組織基地及其力量,調查證明此事係天高原之子所為,和多特斯特軍方一點關係都沒有。
西格瑪特爾方麵則在政治施壓之餘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那就是多黨派合並為統一戰線,任何黨派的艦隊全部劃歸軍部指揮,政治和軍事分開。
其結果就是,議會當中隻有皇室成員有軍權,其他非軍方議員均被架空,對李萬才這樣的大將,他要麼選擇繼續呆在議會並交出軍權,要麼就回到軍方而不再以議員身份出席議會。
有軍權的人都選擇了留在軍方保留軍權,而普通議員雖然仍然在參議卻隻能靠著自己的投票權和抱緊皇室成員的大腿過日子了。
西格瑪特爾百十二世和兩位親王都出奇地配合默契,黨派之爭被以各種軟硬兼施的手段給壓製了下來,至少目前來說,人們明麵上放下了不同政見而投身到同一個計劃當中去。
這個計劃最開始是由馮·施維茨侯爵聘請的一位終身名譽教授提出來的,雖然備受軍方矚目但是由於經費問題而遲遲沒有被提上議程。
它有個古怪的名字:“中子星”計劃。
在介紹這個計劃以前請務必容我向諸位說件事情。
在宇宙當中,恒星有自己的演化階段,從團狀星雲到巨星然後是紅色巨星或者超巨星,接下來恒星燒盡氫及其同位素以後開始燃燒氦及其同位素,直到留下硬質核類的元素,通常是鐵這一類高原子序數的元素。
這時候質量相當大但是已經從大體積的氣態天體變為體積相當小的氣固混合態天體的恒星將不再能夠承受自身引力場而進入超新星演化,在超新星爆炸之後會重新變為團狀星雲或者矮星或者中子星,其中後兩者最終有可能演化為黑洞。
人們對中子星的了解以最形象的例子說來就是:中子星上麵取一個立方厘米的小塊放在類地行星上,十輛重型火車頭都拉不動。
事實上,極高密度的中子星物質會直接壓垮絕大多數行星的地殼層並穿透其地幔直至擊穿核心從另一側出來,然後在行星引力場的作用下以行星核心為中點做阻尼振動直到消耗完這塊中子星物質的所有的動能為止。
這和前述的“中子星”計劃有什麼關係呢?
中子星物質不同於一般物質,它們是由一些電中性的亞原子粒子緊挨在一起構成的。
原子本身就是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有大量空的空間的結構,把原子比作一個直徑一米的大球的話,原子核隻有一粒豌豆那麼大,介於豌豆和大球中間的那些空間全部是空的空間沒有任何東西。
中子星物質便是說在符合某些條件的情況下,物質隻剩下了中子,這些中子彼此依偎著,相互之間完全沒有任何空隙,因而中子星物質同一般物質的密度差別就好比是固體與氣體的密度差別,不,應該說是遠遠勝於那種程度了。
所以中子星物質的密度才能夠輕而易舉地達到每個立方厘米上億噸的數量級,這就和火柴盒大小的一塊鐵要比一個手提箱那麼大的泡沫塑料要重得多一樣。
現在可以向諸位攤牌了,所謂“中子星”計劃,就是以人工方式產生中子星物質,然後將其拋射到目標行星上去,以前述的往複動能衝擊來摧毀行星。
這一計劃有幾點不可行的地方:無法產生超新星爆炸那一類的能量爆發來迫使足夠多的原子隻保留中子部分來形成中子星物質,無法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為質量如此巨大的物質施加足夠多的動能讓它撞擊目標行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