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22日,陝西省周至縣尚村鄉張寨村25歲的村民杜戰盟,拿著砍刀和扁擔等工具,匆匆趕往臨近的戶縣澇店鄉永守村北的渭河中打撈浮柴。在一米多深的河裏,他東摸摸西找找半個多小時,連一根樹枝都沒摸到。
1992年在陝西周至縣發現的“怪物”,後被鑒定為“大型黏菌複合體”。
1999年6月在北京郊區發現的“怪物”重約十餘千克,色汙白。從形狀和顏色看,它形成於地下的坑中。
坐在岸邊抽了一枝煙,杜戰盟又下河摸浮柴子。誰料,他剛下河沒出幾米,就感到左腳踩到了一塊肉糊糊的東西。
他穩穩地踩住腳下的“肉團”,彎腰下來,雙手緊緊抓住“肉團”,生怕它溜了。“肉團”被輕輕鬆鬆“捉”到了岸邊的沙灘上,杜戰盟定眼一看,原來是一塊“爛肉”。是“肉”又不像“肉”,啥玩意呢?杜戰盟蹲下身左看右瞧,這東西還真是頭次見。小杜把它扔在一邊,空手回到了家裏。
第三天下午,小杜和村裏另外兩名青年又來到渭河邊打撈浮柴,發現那堆被扔在沙灘上的“爛肉”還在原處,由於有幾位同伴壯膽子,小杜再次湊近“爛肉”瞧了個仔細,看到旁邊多了幾隻死鳥和死魚,並都已經腐爛。而那堆“爛肉”卻始終沒有蒼蠅去騷擾,也聞不到異味。
這就奇怪了,莫非是“寶”,杜戰盟轉憂為喜,拋下家夥不幹活了,在兩個夥伴的幫助下,把“爛肉”提回了家。
如何處理它?既然像“肉團”,杜戰盟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吃?於是,他揮起菜刀,從“爛肉”上割下一塊放入鍋中煮了起來。約煮了個把小時,好像熟透了,小杜叫來家人嚐鮮,家人都感到沒吃出啥味道,不好吃。煮吃的味道差點,用油煎的味道怎麼樣?隨即杜戰盟又哢嚓切割下一塊拋入油鍋煎吃了。當天晚上,杜戰盟與家人出於好奇稱量了“肉團”,重量為23.5千克。3天後,當杜戰盟再次稱量時,此物已經變成了35千克。會活的“肉團”,令杜戰盟全家人驚慌失措。
西北大學生物係教師楊興中,聞訊後匆匆趕到杜戰盟家,要探個究竟。他看到那個奇怪的生物被放在一個盛滿水直徑足有2尺多深的大鐵鍋裏。此物形如海蚌,經測量,長75厘米,寬50厘米,周長110厘米,通體為褐黃色,局部呈珊瑚孔狀,內部肌體顏色純白,有明顯分層,手感比較柔軟。
多年從事生物教學研究的楊興中,一下子愣住了,他也分不清眼前這個“怪物”到底是什麼,隻好割幾塊,作為標本帶回學校進行研究。
一個星期後,西安市市長崔林濤得知這消息後,立即指示西安市科委組織西北大學、西安醫科大學、西安動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進行鑒定,並撥款5000元,作為研究經費。
在各方麵的鼎力支持下,西北大學生物係牽頭組織了有生化、生理、動物、植物、細胞、微生物、真菌等方麵的13位專家參加的攻關小組,從呼吸、蛋白質含量、活體培養、動植物器官和真菌分離等8個方麵,對不明生物體進行了測定。
經過全麵的分析和研究,專家認為不明生物體既有原生動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是活的生物體,是世界罕見大型黏菌複合體,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珍稀生物。
在得出初步結論後,9月12日,西安市科委又組織由我國著名專家房益蘭教授、詹穀宇研究員等18人組成的專家組,對西北大學生物係提交的報告進行了論證。據專家介紹,黏菌是介於原生動物和真菌之間可蠕行的一種很古老的原質體生物,既具有原生動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
據了解:該生物體現在仍活著,研究人員把它放進一個玻璃缸中,並倒入一般的自來水,它仍然以3%的增長速度生長,這實在是世界生物史上的一大奇跡。因為水的成分很簡單,至今,科學家們還沒有發現哪種生物能像黏菌這樣在水中生長得這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