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的一天晚上,凱庫勒開完一個學術會議乘著馬車回家,由於人疲倦了,在一路顛簸中,他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夢中他仿佛看見了苯的分子結構,它像建築物的骨架是立體狀的,百相勾連的。正在這時,車夫大聲叫醒他:“凱庫勒先生,您到家了!”凱庫勒這才大夢初醒。他飛身進屋,立刻把夢中所見畫了下來。凱庫勒原來是學建築的,他把建築中的結構概念引進了化學,終於畫出了苯的分子結構圖,完滿解決了有機化學中的這一難題。
霍夫曼是凱庫勒的同門師兄。焦油是當時最主要的工業廢料之一,霍夫曼打算變廢為寶——從焦油中提取有用的物質。1850年,他終於成功地從焦油中提取出了苯胺。苯胺是有機化學工業最重要的原料,正是霍夫曼的貢獻,使有機化學的工業化成為可能。
霍夫曼有個學生名叫帕金。1856年,讀大學二年級的帕金剛滿18歲,霍夫曼獨具慧眼,把他破格提升為助教。霍夫曼根據自己的實踐認為可以用氧化苯胺衍生物來製造冶瘧疾的金雞納霜(奎寧)。這年暑假,他把這個課題交給了帕金。
年輕的帕金準備好了實驗器具和一切應用的東西,便廢寢忘食地幹開了。
實驗一次又一次失敗了,眼看暑假即將過去,仍然一無所獲,帕金為自己無法向老師交一份合格的答卷而憂心忡忡。
這一天吃罷早飯,帕金又一頭鑽進了實驗室。他用重鉻酸鉀處理苯胺鹽,如果實驗成功,他將得到白色的奎寧結晶。可是實驗偏偏又失敗了,他得到的是一種黑色的粘稠的液體。他無可奈何地搖了搖試管,正準備將它扔掉時,忽然想:
“不管它是什麼東西,我何不把它研究一下,看它有些什麼特性,說不定能派上什麼用處呢!”黑色的粘稠液體在摻合進酒精後變成了深紫色的液體。
當時,紡織品染色用的都是從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染料,顏色的品種不多。很多化學家已經想到用化學合成來製造染料,但這還僅僅是一種設想。
帕金看到如此漂亮的紫色,很自然地就閃過一個念頭:它能不能當染料呢?於是他拿過一條平時圍在西服裏的白圍巾,用那紫色液體染了一番後,便掛在了戶外的繩子上。
第二天一早,他發現這條美麗的紫圍巾掉在地上,粘上了塵土,他隻好放到水盆中去清洗,不料那圍巾竟一點也不褪色。他再用熱水浸泡,又用肥皂搓洗,鮮豔的顏色還是依然如故,哪怕是放在太陽下曬上兩三天也毫無變化。興高采烈的帕金迫不及待地向老師報告了自己的發明,並且申請了專利,成了英國染料化學的權威和染料業的“大王”。從此,合成化學工業便發展起來。1863年,帕金的老師霍夫曼,製成了“霍夫曼紫”。1875年,帕金義發現合成香豆素的方法,這是香料工業的開始。1869年,德國化學家格拉伯和李普曼發明了人造茜素並設廠大量生產。1882年,德國人拜耳研究成功靛藍合成法還因此獲得了1905年的諾貝爾獎金。
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有機化學工業一日千裏地發展起來。俄國人布特列洛夫和德國人肖萊馬又發展了有機化學的理論。從此,有機化學作為最有活力的一門學科,進入了20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