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分布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海洋裏。當兩棲類離開水域爬上陸地時,海龜作為卵生爬行動物早已離開水,在陸地上定居了。但其中一部分又返回了水中,這部分的後代我們稱之為“綠海龜”,“活化石”這個稱號一般是指綠海龜。
綠海龜的身體長有1米多,全身的脂肪是綠色的,背麵呈褐色或暗綠色,上麵有黃斑,腹麵黃色,頭的前額上有一對額鱗,上頜天鉤曲,椎骨5枚,肋骨角板4對,四腳像鰭狀的足,靠它們像槳一樣地在水中劃動,海龜能十分靈活地遊動。
海龜是用肺呼吸的,所以它每隔一段時間便要將頭伸出海麵來吸取空氣,然後再返回水中。但是,海龜即使很長時間不浮出海麵,也可以呼吸到氧氣,這是由於它有一種具特殊呼吸功能的“肚囊”,肚囊實際上就是海龜直腸兩側的一對厚厚的囊袋,囊袋的壁上分布著許多微細血管,海龜在水中時,通過有節奏地收縮肛門周圍的肌肉,使海水從肛門進入直腸和肚囊,肚囊微細血管內的紅細胞從海水中直接攝取氧氣,所以海龜可以長時間地呆在水底下。
雖然如此,海龜仍需要離開水域,爬到岸上來生產後代。海龜每隔2~4年繁殖一次。一個產卵期可產卵3次,每次相隔兩星期,每次產卵70~120枚,最多可達500枚。龜卵要在45~60天才能孵化出殼。小海龜白天隱埋在沙中,待天黑後再奔向大海,它們在旅途中不斷地發育成長成熟後,竟然又會回到“故鄉”去繁殖、產卵,這種奇特的本能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海龜憑什麼識路的呢?
海龜中的核皮龜,在蘇裏南產卵,然後經過11個月的長途旅行,橫渡大南洋,返回到加納沿岸,全程達5900千米。巴西沿岸的綠海龜為了產卵,會橫渡2252千米的大洋,到南大西洋中的一個極小的大山島——阿森匈島的沙灘上去生兒育女,6個月後,它們再作長途跋涉,返回巴西。剛剛孵化出來的幼龜,一進入大海,就能準確地遊向巴西沿海。
在童話故事《小蝌蚪找媽媽》裏,幼青鞋是一邊在水中遊,一邊變形;直至變成成熟的青蛙時,才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它依據的是外貌特征。而幼龜依據什麼來返回故鄉呢?
幼龜出生地是沙灘,它從未去過海洋。它們是依靠天體星辰或地磁來判斷大海的方位,還是憑借視覺或是嗅覺功能來找到大海呢?科學家們作了種種研究。
一種研究發現,海龜的體內有一種奇妙的水下化學感受器,海龜可以靠它來感知外界的化學信息。由於海洋暖寒流的溫度與濃度差異,一個特定水域中的任何一種溶於水的化學物質的濃度比起另一個特定水域來,總存在一定數量的差異。海龜就是根據這種差異來識辨道路的。人們觀察到,當海龜由波濤洶湧的海中爬上沙灘時,需要把鼻子伸到潮濕的沙土中去聞一聞,似乎在證實自己是否到達了目的地。
另一種研究認為海龜的視覺係統對光信號起著正超光性反應,光是標示海洋方位的重要因子,海龜通過其正超光性行為而回歸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