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頑劣少年(1 / 3)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蒙哥馬利卻頑劣成性,成績很差,母親的棍棒伴隨他成長,但怎麼也不能使他屈服……在聖保羅學校,天生具有運動天賦的蒙哥馬利成了橄欖球場上的明星,得了個“猴子”的綽號……

1887年11月17日,在倫敦聖馬克教區一幢毫不起眼的牧師寓所裏,傳來一聲清脆響亮的啼哭,打破了周圍的寧靜,一個新生命誕生了。舉行完洗禮之後,這個新生兒被取名為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在蒙哥馬利之前,他的父母已經有了三個孩子。

聖馬克教區屬倫敦南部城郊的肯寧頓區,這裏有個板球場,同聖馬克教堂和牧師寓所緊挨著。初冬的倫敦並不太冷,但已經開始進入霧季。每天清晨,煤氣燈的黯淡光線尚未完全消失,或濃或淡的霧氣已經悄悄爬上教堂的端頂,從那兒蔓延開去,籠罩四周物景。隔著霧望去,一切隱約其中,教堂的灰色屋牆也變得影影綽綽。如果白天天氣晴朗,站到教堂的鍾樓上,可以俯瞰整個板球場,還能欣賞倫敦南郊的田園風光。

蒙哥馬利的父親亨利·蒙哥馬利是這個教區的牧師,也是一個十分虔誠的基督徒。他對宗教的熱忱和迷戀,超過世上所有的事物,簡直到了如癡如狂的地步。蒙哥馬利家族有著當牧師的傳統。不過這種傳統得以延續的時間並不很長,也隻是100年左右的事情。

蒙哥馬利的祖先是跟隨威廉一世征服不列顛群島的諾曼人。最早的先祖可以追溯到11世紀時的羅傑·蒙哥馬利,他是當時法國諾曼底公國的伯爵。同大多數諾曼貴族一樣,羅傑野心十足,貪婪成性,狡詐、殘忍和好戰。1066年9月,當諾曼底公爵威廉率領艦隊,從海上浩浩蕩蕩殺奔英倫時,羅傑是其手下的一名得力幹將。侵略軍從伯文西登陸,長驅直入,同英王哈羅德的軍隊在哈斯丁斯展開決戰,擊潰了英軍。最終,威廉憑借武力奪取英國王位。羅傑由於追隨有功,被委任為威爾士地區的行政長官,執掌生殺大權,備受寵信,權勢顯赫。他的妻子叫梅布爾,是臭名昭著的威廉·泰維士主教之女。這對夫妻可謂絕配:一樣的貪得無厭、一樣的心狠手辣。他們采用各種卑劣手段,巧取豪奪,瘋狂地積聚財產。並且用花言巧語,離間威廉一世和其他大臣之間的關係,以期獨攬寵信於一身。對那些已經失寵、並遭受放逐的貴族,也毫不留情地予以鏟除。一次,梅布爾擺下“鴻門宴”,想毒死阿諾德爵士,不料,卻誤殺了羅傑唯一幸存的弟弟吉斯利貝特。梅布爾豈肯罷休,不惜重金,又收買阿諾德的侍從下手,終於如願以償。但這對夫妻的最終結局卻大相迥異:梅布爾因結仇太多,一次熟睡中被人斬殺在床上,橫遭報應;羅傑後來續娶,晚年向善,捐贈了大量金錢給修道院和教堂,還變成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1094年,羅傑在一所修道院裏靜靜地升入天堂。他努力贖救前半生罪孽的悔過行為,並沒有為後世子孫換來好運,蒙哥馬利家族曾經擁有的盛世歲月,在他死後,隨著時光推移,還是一去不複回了。

因為坐吃山空,放肆揮霍,羅傑的子孫們使蒙哥馬利家族逐漸走向沒落。後來又由於得罪了國王亨利二世,在英倫呆不下去,被迫遷至蘇格蘭落腳。隨後,又遷到愛爾蘭的基勒堤,另覓天地。定居愛爾蘭之後,蒙氏家族不得不丟棄貴族尊嚴,同當地人通婚,因此,蒙哥馬利身上具有愛爾蘭的血統。又過了100多年,大約18世紀末期,家族中一個名叫塞繆爾·蒙哥馬利的人,經商賺了大錢,在福伊爾潟湖畔買田置地,建造了莊園,起名叫“新公園”。這座莊園占地1000英畝,土壤肥沃,且臨山靠水,風景優美,前麵不遠就是波濤翻滾、一望無際的大海。

塞繆爾·蒙哥馬利的兒子塞繆爾·盧·蒙哥馬利,就是蒙哥馬利的曾祖父,他是一名牧師。塞繆爾·盧·蒙哥馬利的長子,也做了牧師,一輩子潛心於宗教事業,被家人親切稱為“蒙哥馬利大叔”。塞繆爾·盧·蒙哥馬利的次子,即蒙哥馬利的祖父羅伯特·蒙哥馬利,卻對當牧師毫無興趣。他自幼尚武,最喜歡騎馬和打獵。而且馬騎得飛快,並喜歡繞著“新公園”催馬疾馳。常挎一把大口徑的短槍,四處遊蕩,別人見了,都畏懼他三分。羅伯特14歲時,進入英國阿蒂斯康軍校接受訓練,成績非常優異。五年之後,他兜裏揣著三百英鎊,還有父親勉勵他上進的一封信,隻身漂洋過海,來到印度發展。羅伯特聰明能幹,對工作兢兢業業,又能吃苦,深受上司賞識。他自低級行政官員開始幹起,一直做到拉合爾都督、旁遮普省副省長,並榮封爵士頭銜。羅伯特在仕途上一帆風順,但早年家庭生活卻很不幸。他24歲時,娶了東印度公司總督阿紮穆加18歲的妹妹弗朗西絲·托馬森做妻子。弗朗西絲不喜交際,整日閉門不出,懨懨寡歡,又體弱多病,活了32歲就丟下三個孩子,撒手人寰。弗朗西絲·托馬森死後,羅伯特又娶了端莊秀麗的愛倫·蘭伯特。第二任妻子為他生下了四個兒子,長子阿瑟隻活了20歲就死掉了。次子亨利,後來成為享譽世界的二戰名帥蒙哥馬利的父親。羅伯特於1865年回國,住進愛爾蘭祖上遺留的故居。1887年12月,在蒙哥馬利出生後的第二個月,羅伯特爵士溘然長逝。

亨利·蒙哥馬利長到8歲時,父親羅伯特把他從印度送回英國,進入倫敦一所神學院讀書,大概是想讓他將來重操家族舊業。不久,又轉入哈羅公學就讀。哈羅公學的校址選在一座山上,山間林木蔥翠,空氣清新,學校環境舒適優雅。在當時的英國,哈羅公學是一所非常有名的中學,但卻比不上伊頓公學,該校被公認為全英最好的中學。當亨利·蒙哥馬利邁步走進哈羅公學校園的時候,他恐怕永遠想不到,這座校園30年後迎來一個“最不守紀律”的學生,哈羅公學就因為這位校友,後來響冠英倫。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溫斯頓·丘吉爾。

亨利·蒙哥馬利進入哈羅公學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讀書,他被描繪成一個“穿著翻領上衣,文靜而羞澀的孩子”。在這裏,他遇到了約翰·史密斯牧師。這位最後發狂住進瘋人院的導師,給了他很大的影響。亨利日後畢生篤信宗教,不能說與此人無關。約翰·史密斯滿頭銀發,身體修長,略微有點駝背。每逢新生進校,史密斯牧師便將他們全體召來,用無比慈愛的語調,教誨他們永遠不要做壞事。亨利後來滿含深情地回憶說:“當他在禮壇上,以上帝的名義,對我們提出期求時,我也可以體會到他的聲調。在哈羅的日子中,我無時無刻不感受他這種奇異和深切的影響”。

19歲那年,亨利考入劍橋大學。他天分不高,可勤奮好學,在校期間成績不錯,獲過倫理學二等獎。他對宗教的信仰更加堅定,下定決心為主耶穌而獻身。1869年,亨利從劍橋大學畢業,果然選擇了牧師職業。先後到薩塞克斯霍斯特皮爾角和倫敦黑僧路教堂,擔任副牧師。這時,亨利的父親羅伯特·蒙哥馬利爵士已經從印度回國,為了讓他見識世麵,經受曆練,給了他150英鎊去周遊世界。亨利懷揣這筆錢,從西歐一路旅行到地中海和中東,飽覽了沿途各地旖旎的風光,同時也瞻仰了幾處宗教聖地,思想受到不少啟發。返回國內後,他根據旅行見聞,撰寫了一本叫《東方四月遊》的遊記,一經出版,立時引起了轟動。1876年,亨利·蒙哥馬利經人推薦,來到威斯敏斯特聖瑪格麗特修道院,擔任新任院長弗雷德裏克·法勒的副牧師。

弗雷德裏克·法勒,可以稱得上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一個天才。他出身印度孟買的一個教會家庭,父親是個副牧師。他思維敏捷,才華橫溢,學問廣博,頭上幾乎貼滿了教育家、哲學家、宗教作家、詩人等各式各樣的標簽,據說還有同性戀的嫌疑。法勒早年受彌爾頓的影響,從小就能大段背誦這位詩人的作品《失樂園》,後來也寫宗教氣息濃厚的詩歌,在劍橋大學時即享有“學生中的彌爾頓”的盛譽。他在倫敦大學和劍橋大學求學期間,獲得的獎項連他自己都數不過來。法勒一生發表的論著,有70餘種之多,其中《埃裏克》和《耶穌傳》兩書出版後,一度風靡英倫,使他聲名大噪。作為一個在最傳統的維多利亞式教育下成長起來的牧師之子,法勒卻對“正統”神學和古典主義教育製度深惡痛絕,公開著書予以猛烈抨擊。法勒還反對公立學校的競技之風,認為那是不務正業的表現。一次他看見一個學生,正在聚精會神地打板球,忍不住就問那個學生:

“拿三根小棍子去滾動一塊皮革,有什麼好玩的?”

在他看來,學校不使學生安坐於教室,卻鼓動他們去操場之上奔逐撕扭,簡直是誤人子弟。他還大力主張擯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法,在學校課程中添設自然科學。不過在當時的英國,對於這位十足的理想主義者的呼籲,並沒多少人理會。

弗雷德裏克·法勒任職威斯敏斯特聖瑪格麗特修道院院長後沒幾天,他的辦公室裏來了一位身材頎長、頭發卷曲的年輕人,一雙藍色的眼睛充滿真摯與自信。年輕人開口自我介紹說:“我叫亨利·蒙哥馬利,是沃恩博士介紹來的。我來這兒當您的副牧師。”

“噢,是倫敦法學院的院長沃恩博士?”

“是的,法勒先生。”亨利說話時,彎腰欠了一下身子。

初次見麵,法勒對這個謙恭的年輕人不禁心生好感。後來他逐漸發現,亨利·蒙哥馬利正直誠實,對待繁瑣的教務工作的態度也一絲不苟、勤勤懇懇。弗雷德裏克·法勒雖滿腹珠璣,才學過人,但處理教區那些大大小小、各種細微具體的教務工作,顯然不是其所長。何況,這個教區魚龍混雜,全倫敦的三教九流之徒,小偷、娼妓、醉漢和罪犯,甚至結核病等疾病,充斥其間。但有了亨利·蒙哥馬利這樣盡心盡職的助手,一切自然不在話下了。

弗雷德裏克·法勒為人好客,交遊極廣,家中經常彙聚各種社會名流,包括大名鼎鼎的丁尼生、勃朗寧、湯姆·休斯、路易斯·卡羅爾等人。亨利·蒙哥馬利以忠厚善良的為人和勤勉踏實的作風,博得了法勒院長的賞識,但他一次也沒有享受到被延請訪問院長寓所的榮耀,更不用提去認識那些自己仰慕已久的人物了。而這是他多麼渴望的事情!想想那些人物的名字,亨利的心都沸騰起來。

英國為蒙哥馬利舉行的隆重葬禮。

1878年春天,一個陰雨連綿的傍晚,細密的雨絲漫天飛舞,在空中交織成一道薄薄的雨幕,遠遠看去,上麵騰起一片白茫茫的水霧。亨利已經在辦公室緊張忙碌了一天,他幫法勒院長把那本混亂不堪的教區賬目終於整理完畢。為了表示感謝,法勒邀請他去自己家裏共進晚餐,亨利喜出望外地答應了。

兩個人打著傘,一前一後,冒雨來到弗雷德裏克·法勒的寓所。甫進家門,一個長相俏麗的小姑娘蹦蹦跳跳不知從哪裏冒了出來。

“爸爸,瞧,外麵的雨下得真大!您淋著了嗎?”她用嬌嫩稚氣的嗓音問道。

“噢,莫德,乖女兒……沒事的,我有傘。”

“爸爸,他是誰?”

“請允許我自我介紹,我叫亨利,亨利·蒙哥馬利。”亨利彬彬有禮地說。

小姑娘歪著頭,定睛望著他,眼神中掠過一絲羞澀,她的臉慢慢紅了起來,一扭頭轉身跑開了。席間,亨利得知這個叫莫德的小姑娘是法勒的第三個女兒,芳齡13歲。而法勒院長還有4個女兒,加上5個兒子,一共有10個孩子。

亨利從此便經常受邀,到法勒院長的家中或談工作,或敘家常,偶爾也壯起膽子參加沙龍聚會,聆聽名流們高談闊論,各抒己見,但他的心思早已不在這上麵了。不知從何時起,他愛上了法勒院長的千金莫德。莫德烏黑濃密的秀發、娉婷婀娜的身姿、高挺的額頭……一切都是那麼令他怦然心動。尤其那雙顧盼生輝的秋波,仿佛一壇清冽的甘醇,一回想起來就讓這位31歲的副牧師如癡如醉,失魂丟魄。他想:我這是怎麼了?難道我墜入情網了?一個13歲的小姑娘為何有如此魔力?唉!那小可人兒,她也會中意我麼?亨利副牧師就這樣胡亂想著,度過了無數相思的不眠之夜。

直覺告訴亨利副牧師,那位小美人好像也在留心他。每次在她家中停留,他用渴望的眼神搜尋著什麼,而背後,似乎也有一雙同樣的眼神,猶如火苗閃爍跳動,灼燒他的後背,使他坐立不寧。而當他裝做不經意,轉身試圖去捕捉,那雙目光卻又如一隻受驚的小鹿,慌不擇路地逃離。不止一次,他悲哀而又甜蜜地想:看來我是不可救藥地愛上她了,愛情從天而降,叫我如何是好?他向上帝祈問:偉大神明的主,告訴我,我該怎麼做?

對於情竇初開的莫德來說,尚不完全知曉愛情為何物,但她懵懂感覺,自己對那位高大風趣的副牧師頗具好感,並漸漸喜歡上了他。亨利·蒙哥馬利和莫德·法勒雖說不上一見鍾情,但彼此有意,一來二去終於擦出愛情的火花。

威斯敏斯特聖瑪格麗特修道院的院長弗雷德裏克·法勒,這位著述等身的天才,一如既往地忙於布道和清談,對助手與自己女兒的心事一無所知。法勒的夫人,一位溫婉的大家閨秀,卻從女兒的舉止中看出了不尋常。她把信息傳遞給了丈夫,法勒院長並沒表示不快,相反,他竟有點高興。一方是自己活潑漂亮的女兒,另一方是自己青睞的得力助手,兩情相悅,他有什麼反對的理由呢?隻是,鑒於女兒年紀還小,他向亨利提出了兩項條件,就是隻能暫時訂婚,不佩帶訂婚戒指,並且不許聲張。另外,必須等到莫德滿16歲時方可結婚。亨利自然一一應允。

1881年7月28日,威斯敏斯特亨利第七教堂鍾聲徜徉,人流湧動,氣氛非同尋常,喜悅之中透著莊重肅穆,亨利·蒙哥馬利和莫德·法勒的婚禮在這裏舉行。德高望重的泰德大主教主持這對新人的婚儀,整個婚禮進行期間,他深沉渾厚、抑揚頓挫的聲調感染了所有在場的人們。當參加婚禮的雙方家長和各方來賓,齊聲跟隨泰德大主教唱誦聖經祝福詩時,人群裏有人情不自禁淌下激動的淚花。

這年,莫德正好滿16歲,亨利·蒙哥馬利卻已經34歲。兩年前,就在亨利和莫德訂婚的當年,他剛擔任倫敦聖馬克教區的牧師。亨利在這個職位上充分顯露了自己的才華,他采用劃分教區、分工負責的製度,將倫敦南部這個最重要的教區管理得井井有條,他辛勤不懈的傳教努力也換來了回報,聖馬克教區的會員人數逐年不斷增加,很快擁有了1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