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的發源地美國,人們將向新聞組或他人電子信箱發送大量不恰當的以及無聊消息的行為和這些消息本身稱為Spam(垃圾郵件),從事此類活動的人員叫做spammer(垃圾信製造者)。
Spam原指一種用豬肉做的午餐肉罐頭,如今的意思來源於一部諷刺劇。在這部戲中,有一場講的是有對夫妻倆去餐館就餐,妻子不想吃Spam,她堅持想點些別的,可是在餐館裏有一大群人,高聲地唱著讚美Spam的歌,他們越唱越響,很快在這出戲裏所能聽到的惟一單詞就是Spam了。從此人們將泛濫成災、喧賓奪主、剝奪他人選擇權利的行為稱為“Spam”。隨著國際互聯網的普及,該單詞又成了垃圾郵件的專用名詞,它的原意倒反而逐漸被人們所忘卻了。
在中國,因為新聞組不發達,垃圾郵件幾乎全部集中到了個人電子信箱裏,歸納起來它們的來源大致有這麼幾類:(1)商業廣告;(2)站點宣傳;
(3)“病毒”謠言;
(4)某些網絡雜誌;
(5)連環信的E-mail版等。
垃圾郵件的泛濫,占用了用戶本來就不大的信箱空間,使得真正有用的E-mail要麼因為信箱已滿而進不來,要麼淹沒在一大堆Spam中。為了處理這些Spam還得讓用戶搭上不少寶貴的上網時間,空耗大家的時間、精力和錢財。垃圾信製造者一次就給成千上萬的用戶發信,使得信件經過的服務器需要長時間去處理這些垃圾,還占用了大量的帶寬,嚴重影響了其他用戶對網絡的正常使用。Spam已成為網絡社會的一大公害。更重要的是,垃圾郵件往往散布一些不確切的、誇大其詞的消息,幹一些騙人錢財的勾當,有的已經觸犯了法律,它們對現實社會的危害也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而逐漸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