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神秘的力量(6)(1 / 2)

他說的是有道理的。上麵有宏偉的走廊和平台。最大的平台長40米,寬7米,高2米,估計巨石重達1000噸?邊牆和地板東倒西歪,雜亂無章,由花崗岩、安山岩和閃長岩構成。最後是一塊堅硬無比的友綠色深層岩。建造平台的整塊巨石加工得非常精細,經打磨和拋光,如同以最先進的機器、硬鋼銑刀和鑽機製作出來的一樣。一望無際的石料,拚合成一個整體。我們無法想像,幾千年前完整的普瑪·普庫城是什麼樣子。請看幾個應用技術的例子:

一塊10米高的閃長岩自上而下有一道頭發粗細的凹槽,上麵每隔幾厘米衝一個洞。對付異常堅硬的閃長岩,骨頭、木頭、繩子、沙子、火石、銅或是鐵製工具都是沒有用的。那麼用的是什麼銑刀和鑽機?

另一塊建築石料長278米,寬175米,高度適中,為88厘米。6個麵大小不等,每個獨立的麵都在不同的平麵上。形狀不同,是大大小小的矩形和正方形。

今天,製作這樣的精密產品,必須動用鋼銑刀和鑽機。將備好的模子放在石麵上,任何細微的誤差都會廢掉這件產品。哪個設計者是誰,繪圖員又是誰呢?

還有那個預製建築構件!大石塊正麵車出兩個壁洞,後麵是小矩形。它使人聯想到加勒比海人的齧合鎖。

加工這些石頭絕非用作消遣,而是服務於一個整體,一個更大的工程。兩塊配套的石頭需要嚴絲合縫。還有齧合楔子的設備,否則關上以後,鐵框和鐵鎖就會劈開了。

人們做了這樣一個試驗:將其中3塊預製構件的準確數據輸入電腦,算一下哪塊和哪塊相配。接著,一眨眼的工夫,就全部組裝好了。凹槽和軌道交合得天衣無縫,預製構件形成一道圍牆。沒有灰漿,沒有縫隙,抗震性能極佳。

還有更神奇的事呢!人們原本以為巨型平台是用木夾或鋼夾堆到一塊的。可是這兩種材料都承受不了這個重量的壓力和拉力。別忘了這裏是在海拔400舊米的高原上,夜裏氣溫多在0℃以下,到了白天才會緩慢回升。

毋庸置疑,這裏的一切建築工程都是按計劃進行的,預製部件便是證明,每一處細節都顯示出其技術的先進。製定這樣的規劃是要有一定文字知識的,因為要考慮到各種情況,還要不斷地計算和調試——采石場的石匠最終要知道,在哪個地方留空,哪個地方鑲邊,沒有文字資料什麼也幹不成。

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術。需要先進行規劃,計算,再預製建築物件,並且掌握有硬鋼工具,金屬鉗和大型載重運輸設備。這一切,不是古代的人輕易辦得到的。

誰是建造者?據印第安人傳說,諸神在一個漫漫長夜建起了普瑪·普庫城。

諸神所建?那麼是哪些神呢?是傳說中的神秘大師嗎?或是來自宇宙、來自外星的智能生物?

巴格達電池

在巴格達伊拉克博物館的藏晶中,有一隻簡陋的小陶罐,外觀雖不起眼,卻被譽為考古學領域最令人吃驚的發現。因為盡管已有大約兩千年曆史,但以陶罐內裝的所有物質及其製作意圖來判斷,這隻陶罐卻像是一個電池的外殼。

1936年6月,鐵路建築工人在巴格達附近偶然挖開一座古墓之後發現了這件神秘的物品。考古學家們趕來後,發現這座陵墓事實上是安息時期(約公元前250-公元250年)一個定居點的一部分。經過發掘,他們出土了大量物品,其中有帶雕刻圖案的磚塊、陶器、玻璃和金屬製品,外加一個內裝奇特物質——一根一頭封閉的銅管、一根鐵棒和一些瀝青碎屑的卵形陶罐。

在訪問巴格達期間,倫敦科學博物館的物理學家沃爾特·溫頓聽到有關此次發現的報告後,對這隻陶罐做了仔細的研究,並產生了很深的印象。他說:“在銅製容器內放上一些酸,隨便什麼,醋也可以。嘿,轉眼的工夫,你就有了一個能產生電壓並釋放電流的簡單腔體。將幾個這類腔體串聯起來,便構成一個電池組,所發出的電流足以使電鈴發聲,點亮燈泡,或驅動一輛小型電動車。”

溫頓指出,這件物品確實是電池,這是“顯而易見和完全可信的”。他的惟一疑問來自於它的獨特性質。考古學上的“一次性事物”始終是最難解釋的發現。其實,此前在巴格達附近的安息古城泰西封已經發現了其他陶罐,隻是溫頓並不知曉罷了。那些陶罐是與護身符等多種神秘物品一起發現的。這種情況表明,煉金術士曾使用過這些陶罐,但我們仍然找不到它們作何用途的線索。溫頓說,最理想的是這隻陶罐應同金屬線一道被發現,能找到一係列此類陶罐,才是比較好的事情,因為有了它們,疑點便會煙消雲散。然而,正如溫頓於1967年所指出的,如果不是電池,它又會是什麼東西?“我不是考古學家,所以我直接提出了最容易提出的科學答案。我看不出它還能有什麼別的用途,也許有更好的答案,但至今我還沒有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