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綸邑征兵的事進行得還算順利。
沈艾用包三餐的代價雇了幾個人,仿照遒人的做法走街串巷大喊,向領地上的百姓傳達征兵的消息。
一旬五甕黍稷的待遇固然優厚,但可以晉升才是最大的誘惑。
時下平民百姓的地位很低,在王侯勳貴麵前不說,在街頭上便被浪人隨手打死的也有,隻有加官進爵才有機會擺脫這一切。
倘若被部落強行征收,一輩子即使落得終老沙場,也往往不過區區一個小卒。遺君此舉無疑相當於在池塘裏扔了一個掛著肉的鉤子,願意咬鉤的人當然多。
征五百兵不是小事,篩選以後,還要一一登記。五百個人吃飯穿衣,還有設立營地,以及日常如何操練,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伯思留在綸邑的那三個官員,不但不幫忙,還處處拖後腿。即使遺君派了人來幫忙,沈艾也照樣忙得不可開交。
粗略篩選了一遍後,沈艾留下了七百個人,通知這些人先回去,初一到城門外集合,到時再準備細細挑選一番。
趁著這幾天空閑,她把手頭上的瑣碎事交給遺君派來協助的人,便策馬出城去尋找適合紮營的地方。
沈艾首先在城外尋了個適合的點標記下來。
這個地方容納五百人不是問題,周圍有密林遮掩,離綸邑不過一裏,就在官道附近。
這塊營地周圍沒有水源,並不是很方便,但離綸邑卻很近,交通非常便利,策馬驅馳不過盞茶。
沈艾準備將其設立為一個可以作為前哨的營地,最大的作用就是護衛綸邑的安全,最起碼能救急。至於真正的營地所在,她卻另有想法。
對於在安營紮寨,沈艾並沒有什麼經驗。但既然遺君將此事全權交由給她處理,她也隻好勉強開動一下腦筋。
沈艾在軍事方麵的知識,更多地來自於她的父親——
她的父親是一個從兩三杆槍起家的軍閥頭子,他對沈艾的教育相當嚴格苛刻,也由於是在軍營中長大,沈艾自小便養成了男孩子一般喜歡冒險的性格。
沈艾按著記憶一路馳騁,直到具茨山下。
後世傳聞具茨山上有黃帝舜的迎日推策台,避暑宮,屯兵洞,她不知道是不是真事。
但隻論當下的話,現在有虞氏部落早已式微,整個部落勢力都收縮到了虞城這一塊,再也無暇顧及具茨山了。
上次與遺君同來,沈艾便注意到具茨山這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
具茨山脈很大,綿延千裏橫跨禹州、新密、長葛等地,要藏成千上萬個人都不是難事,離綸邑又不算遠。
在沈艾的設想當中,這個軍營將是長期儲備力量的所在,以後都要用。她希望盡可能完美,又足夠隱蔽,所以最先想到了這裏。
具茨山的主峰是風後嶺,相對於山脈的其他部分,沈艾對這裏的了解也比較多。
關於紮營,有句俗話“平坦開闊,近水當道。”
在沈艾看來,設立軍營的地方,首先要遠崖。
紮營時不能將營地紮在懸崖下麵,這樣很危險,一旦山上刮大風,有可能將石頭等物刮下,造成傷亡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