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通渠強軍1(2 / 2)

高峰此舉也是沒法,他搞展,卻缺少人手,特別是大沙河開之後,人手短缺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他隻能如此無恥行事。

無論怎麼,最後高峰還得到了外地河工二萬多人,這為他的河工計劃提供了保障。

隨後,高峰對河渠進行分段,實行承包責任製,倡導多勞多得,此舉既調動了河工的積極性,還使縣府減少了管理壓力,就是資源浪費的現象也得到了大大緩解。縣府省了事,隻需要安排人監督和檢查驗收成果就行了。

修河的同時,高峰還在幾個關鍵部位修建了閘壩,既為蓄水灌溉,又為防洪減災,還可促進漁業養殖,可謂是一舉多得。

當然,在河上修築橋梁也不可少,這為下一步全縣大修公路打下了基礎。

在實施這些展大計的同時,高峰最重視的還有一件事,那就是鄉兵的組建與訓練。

宋朝軍製,每廂十軍,每軍五營,每營五都,每都百人,

按高峰的最初想法,至少要組建成十個鄉兵營,也就是兩個軍、五千人的隊伍,隻是朝廷的文書讓他卻步了,他隻能減半,最終組建了一個軍五個營,二千五百人的隊伍。

鄉兵是按區域進行組建,把全縣分成五個大的區域,每個區域一個營,安排一個營指揮使。五營合計為一個軍,安排一個軍指揮使。

因是鄉兵,編製並不健全,就是指揮官的任命也不正規,所以軍指揮使被高峰任命給了吳玠,也就是,吳玠全麵負責鄉兵的訓練和管理。

保家軍的班底被抽出了一半進入鄉兵營,每個營兩到三名,營指揮使和副使也是從這些人中產生。

保家軍進入鄉兵營的目的除了帶好鄉兵之外,就是全麵推行三大條例,用條例進行管理,用條例進行訓練,至於一些作戰戰術,則由吳玠統一部署。

楊邦乂作為縣尉,當然不能閑著,他的任務是負責鄉兵的監管和調動,沒有他和高峰,誰也調動了不鄉兵。

朝廷答應了二百匹健馬的供應,來源就是北方的一個養馬場,高峰自然要把它拿住,同時,他還以其它名義,暗中多買了一百多匹,這樣就有了三百多匹好馬。

高峰並不滿足,又找賈鳴等人從外地和國外走私了二百多匹,這樣,他的馬匹數量達到了五百多匹。

拿出部分交給張白仁去繁殖,其餘的全部交給了吳玠,讓他培養騎兵。這樣,一個五百人的騎兵營就組成了。

步兵戰法讓吳玠去琢磨,高峰卻告訴了吳玠一套新式的騎兵戰法,那就是迂回戰法。

此戰法為蒙古人明,正是使用了此戰法,蒙古騎兵才所向披靡,把疆土擴張到極限。

迂回戰法暗合老人家的戰爭法則,因此,高峰向吳玠解釋戰法時直接使用了那句指導原則:“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總之一點,就是始終與敵軍保持一定的間距,通過馬上弩箭射傷敵人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