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傳承除了師徒方式外,還有家傳,事實上家傳在很多方麵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 .
沈衝深得沈括的家傳,包括沈括的遺誌也在繼承,這是一種傳統美德,如此做下去並不會引起詬病。
隻是高峰並不想沈衝續寫《夢溪筆談》,《夢溪筆談》雖然有自然科學的內容,可其篇幅也就占三成多點,它更多的還有政治、軍事、民風民俗等方麵的記載,因而顯得雜而亂。
高峰想讓沈衝做的就是寫一本專門的自然科學書籍,那樣才更有針對性。
隻是這種話他暫時還不能,誰知沈衝是為了秉承父誌,還是有更大的雄心,若他錯了,使沈衝的古人牛脾氣上來,可能會適得其反。
高峰安排沈衝進入作坊,先期自然不會全盤向他坦露,他對沈衝還需要一個了解的過程,若他滿意,自會讓他知道的更多一些。
安排好沈衝,高峰繼續自己的化學試驗,終於,他又製作出了一項便民的物品來,那就是火柴。
古人生火是利用兩根木枝互相摩擦,後來使用打火石及鐵片,這種方法很麻煩,生火需時比較長,有時需半刻鍾才能生成一次火。
後來到南北朝時,也就是陳宣帝太建九年,當時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物資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種,做飯都成問題。這時後妃和一班宮女想出了一個辦法,她們將硫磺沾在木棒上,借助於火種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陰火”引為“陽火”,這種方法稱為法燭,也被視作最原始的火柴。
此法比先前進步很大,而且效率也高多了,因而很快得到了推廣,至宋朝時,又得到了改進,這時人們用薄如紙的鬆木片,在頂端塗抹少許硫磺,同樣借助於火種或火刀火石引燃,其效果又好上不少,這種方法在當時稱為燭。
引火展到這種程度,進步已是飛躍,後來人們為了方便攜帶,還明了火折子,這又算是一進步。
隻是所有的這一切都還不很完美,無論是法燭還是燭,都不方便攜帶,同樣的,生火效率隻能算是相對提高了,離理想中卻仍有差距。
火折子是裝在竹筒裏的暗火,一不心從竹筒裏跌落,迎風就能成為了明火,自然存在不安全因素。另外,它定期還需更換引火物,十分麻煩。
高峰製作的火柴就是後世的安全火柴。
這種火柴分兩部分,一部分在火柴盒,其側麵塗有紅磷,三硫化二銻和玻璃粉;另一部分在火柴杆,其頭上塗抹高錳酸鉀、二氧化錳和硫。
當二者摩擦時,產生的熱使與高錳酸鉀接觸的紅磷火並引起火柴頭上的易燃物燃燒,從而使火柴杆著火。
火柴製作的技術難點不在其它,而是紅磷。
製作紅磷先要有白磷。
白磷容易得到,但是白磷的燃點低,有時在空氣中就能自燃,而且它還有劇毒,所以白磷並不適合製作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