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戰爭之前(4)
一個國家,民族或者是勢力處於上升時期的時候,總是會湧現出一大批的豪傑之士的。就像是現在的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幾十年來中,像是大山岩,伊藤博文,奧保鞏,梅澤道治,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等一大批好吧,其實這都是從幕府末年走過來的。
就像是現在北洋諸將一樣,這些人裏麵有貪財的,有好色的,也有既貪財又好色的,但是這些人的意氣並沒有被消磨光,他們還沒有像是他們的後被那樣完全的變成隻知道爭權奪利的狂徒。
日本公使日置益就是這樣一個既貪財又好色的,但是還是將國家和民族放在心中的典型日本官僚。日置益長得不怎麼好看,跟他一比,袁世凱大概都能算的上是清秀了。
雖然長得不好看,但是日置益卻是日本難得的具有國際視野的人物。當然,駐外武官和外交官之類的多半會是也開闊一些。因為他們的消息來源會多一些,也會親眼見到不同國家的情況,
他早就知道北洋這樣瘋狂擴軍是支撐不了太久的,就算是有日本的廉價軍火,但是北洋的大部分槍支彈藥都是從英國,德國,法國進口的,其中英國占了大頭。這些軍火和軍事物資可是不能吃也不能喝的,如果不是想亡命一波的話,這些投入是會年年縮水的。
對於中國北方的兩個最強大勢力的軍備競賽,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遲早會爆出一次大的血腥戰爭。一直拖到了秋收之後才開戰,那已經是初會很多人的意料了。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麼?”日置益“哼哼”了幾聲,走進了袁世凱的官邸。
“袁公。”日置益是一個典型的日本人,表麵功夫一向是做的很好的。
但是要正經事的時候,他就像是完全變了一個人一樣,“對於我國的建議,您考慮的怎麼樣了?”
袁世凱看了看對麵的豬頭幾眼,心中老實不大痛快,剛剛送走英國的公使朱爾典,現在又跑來了一個日本人。對於日本人推銷的的“旨在加強中日合作”的“套餐”,他是敬謝不敏。但是現在這麼一個關鍵的時候,他也不想得罪日本人。
所以,到了最後,日置益也沒得到什麼準信。袁世凱那是油鹽不進,隻想吃好處,一點的付出都不想給。關於礦山,鐵路的事情更是談都沒得談。
雖然彼此處於不同的立場,但是對於這樣的對手,日置益還是很佩服的。對於這樣的敵人,他還是很想打倒的。對於中國人的內戰,他是樂於見到的。中國人的內戰,這種事情讓這個豬頭忍不住地想要大笑。
這真是上保佑,最好讓中國人講鮮血都流幹,這樣,在遠東才會出現一個由日本領導一切的情況出現。隻是,他似乎忘記了,日本也是在幕末的血腥戰爭之後,才有了日本的高展,才有了日本現在的蓬勃興盛。
跟這場戰爭關係最大的三個國家,就是英國,俄國和日本,現在英國和日本都已經下場了,就聲額過了。而俄國人從來都是咬住了肥肉就絕不放鬆的主。
在彼得堡的沙皇已經在今年定下了向著遠東展的戰略目標,他的親戚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對此也很是支持。為了完成黃俄羅斯的夢想,俄國人是在將所有的資源都傾斜到了西伯利亞大鐵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