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戰鬥在繼續(1 / 2)

第三十章戰鬥在繼續

縱觀人類的戰爭史,會現戰爭的側重點一直在數量優勢和質量優勢之間來回不斷地變化。Ww WCOM最開始的時候,是國人有限參與的貴族戰爭模式,到了後來隨著生產力的展,就進入到了舉國一致的總體戰模式。這方麵的典型代表就是從春秋到戰國。

然後隨著科技的進一步展,到了隻要少量精銳的部隊就能輕鬆鎮壓廣大地區的時候,精兵主義則是再次抬頭。過了許多年之後,在民族主義的浪潮之中,平再次傾斜,能爆出更多軍隊的一方就會擁有著主宰戰場的權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數量優勢在中國戰場和蘇聯戰場上就一直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籌碼。但是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爭又回到了類似於最初的貴族戰爭的道路上去了。

那個時候,隻要有著一隻而精的軍隊,就能很輕鬆的將敵對方的數量優勢給壓下去。雖然那也有因為世界已經進入到了核平時代的緣故就是了。

在這個世界的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之中,到底應該走數量優勢路線,還是走質量優勢的路線,一直是各**隊需要麵對的一個問題。有雄心壯誌又有那個實力的當然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質量和數量都要保持在最高水準。

但是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不能做到這一點的,就像是根本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維持一支大海軍的同時還維持一支大6軍一般。

哦,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德國人倒是有這樣的野心。他們在建立了一支足以吊打俄法的6軍的同時,還建立了想要能跟英國人在海洋上一較短長的公海艦隊。

至於結果嘛,大家都知道,公海艦隊打了一仗就變成了縮頭烏龜,躲在港口裏麵再也沒有出去過,在整個戰爭期間都變成了打醬油的角色。

日本人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不得不在展海軍的同時,還要大力地展6軍。但是日本是個後的工業國,國力比之老牌列強,哪查的可不是一星半點。所以,就算是在庚子年間被大炮兵主義加上人海的戰術教做人了,但是在重裝備上還是沒能得到更多的改善。

而且日本6軍中充斥著那種德國風格的進攻精神,強調積極果敢的機動作戰,也無法讓更多的重型裝備隨著步兵一起行動。所以第五師團中也就多裝備了幾十挺重機槍,和幾門從邯鄲進口的15輕型榴彈炮。

真正被日本人重視而列裝的,則是手榴彈和迫擊炮這兩種廉價而又好用的武器。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這兩種武器都能派上用場。手榴彈就不用了,就是迫擊炮,也是靠人力就能扛著到處跑的。

日本人對於學習他人的長處是很有一套的,迫擊炮雖然有著射擊精度不夠的缺點,但是對於日本人來也不是不可克服的。反正日本人的傳統就是對敵人殘酷,對自己也殘酷。在毫不顧惜士兵的刻苦訓練之下,6軍的馬鹿中出現了很多的“操炮高手”,“迫炮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