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巨艦
趙良嗣,也就是馬植,是遼國末年、北宋末年燕(今河北省北部地區)人,世為遼大族,是漢民族燕雲十六州的居民,仕遼至光祿卿。Ww W COM徽宗(趙佶)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使遼,因獻結好女真伐遼取燕之策。
隨貫歸,童貫改其姓名為李良嗣,被薦於朝,徽宗召見,又獻策曰:“女真恨遼人切骨,若遷使自登(今山東半島蓬萊縣)萊(今山東省掖縣)涉海,結好女真,與約攻遼,興國可圖也,帝(宋徽宗)嘉納之,賜姓趙,以為秘書丞,圖燕之議自此始。遷直龍圖閣,提點萬壽觀,加右文殿修撰。
宣和間七次赴金與阿骨打約定攻遼,加官光祿大夫。因反對收納張覺,被削職。欽宗(趙桓)靖康元年(116年)因金兵南侵,貶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處死。
趙良嗣這個人雖然功名利祿之心大了一點,卻是北宋末年難得的明白人。因為在遼國宋國都待過,也曾親眼見過了金兵的軍勢,所以提出的建議都很中肯,很有效。隻不過他隻是個臣子,就算的是真理,隻要皇帝不聽他的,他也是無可奈何,最後還被憤恨不已的背誦朝廷給處死了。
不過在政和七年的時候,趙良嗣正是意氣風,風頭無兩的時候,宋國的朝野上下都因為他提出的聯合金人一起進攻遼國的建議而騷動不已。大概這個時候的他,是怎麼都不會想到自己日後的悲慘下場的。
不但是他想不到,是個正常人都不會想到宋朝的君臣是如此的昏庸,最後還為了泄憤而將他給殺了。這種事情誰的明白呢?所以,一個人的命運,固然是要看他自己的奮鬥,但是也要和曆史的進程聯係在一起。
政和七年秋七月,受到遼金戰爭動亂的波及,有遼薊州(今津附近)又為蘇複二州(即今日大連附近)漢兒高藥師,僧郎榮等,以舟浮海至文登縣。也許從逃亡者那裏知道了遼金二國的虛實,又受到了他們逃亡方式的啟,宋廷方想起可以通過海運的方式,跨過遼人的封鎖,和在渤海對岸的金國聯係。
八月三日戊午,登州守王師中被詔招將吏七八人。在二十二日丁醜,乘平海軍之船,以高藥師為導,一同前往女真探訪。行至渤海北岸女真時,由於女真巡邏船隻甲士甚多,幾為邏者所害,竟然被嚇得逡巡不前,於政和八年正月三日丙戌返回青州。
第一次試探性外交的失敗,並沒有熄滅宋人的希冀,在改元後的重和元年四月二十七日己卯,遣武義大夫馬政及平海軍卒呼延慶,同高藥師等過海至女真軍前議事。武義大夫馬政由登州(今山東蓬萊)渡海使金,向金太祖轉達了宋朝“欲與通好,共行伐遼”的意向,雙方開始正式接觸。
在回山東的路上,馬政,高藥師等人的心情好的不得了。在他們看來,自己的這次出使,就比得上當年西漢武帝之時的鑿通西域,為大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船隻在海上行駛的時候,卻不防船上忽然銅鑼亂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