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至4年級的開始階段,教師就該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研究世界的天生愛好。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調查研究,首先提出問題,然後將問題的答案交流給別人。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強調調查研究的經驗和對解釋的思考,不要過分強調科學術語和信息的記憶。學生可以通過曆史,學習一些科學探究方麵的重要事情和著名人物,這些知識可以為接受後來將介紹的科學的曆史和本質方麵的複雜概念奠定基礎。小學教師可以借助短篇小說、電影、錄像和其他例子介紹一些對科學作出貢獻的曆史名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少數民族和殘疾人)的有趣例子。要求學生通過這些故事理解科學家是如何工作的,注意他們提出的問題、他們采用的研究程序和眾多個人對科學技術的貢獻。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閱讀體現這一標準的主題(科學是人類的奮鬥目標)的故事並講給別的同學聽。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
總的來看,技術是發展人類文明的強大動力,特別是技術與科學的緊密聯係。技術與語言、宗教、社會準則、商業和藝術一樣,是人類文化係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且,它還塑造和反映了這個係統的價值。在當今世界,技術變成了一項複雜的社會事業,不僅包括研究、設計和技巧,還涉及財政、製造、管理、勞動力、營銷和維修。
——《麵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
“科教興國”的重要性已經為我們所普遍接受,一個國家未來的科技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個國家的科學教育和科技文化的水平決定的。科學技術的競爭,也是科學教育的競爭,科學教育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一)“錢學森之問”的由來
在2005年,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前來探望的溫家寶總理說:“現在中國還沒有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按照培養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就是錢學森提出“為什麼我們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一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2009年8月6日,錢學森與溫家寶總理見麵時,又專門提到了這個問題:“培養傑出人才,不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根本。”2009年11月17日《文彙報》專門以“中國大學為何創新力不足”為題發表了錢學森的談話。人們稱之為“錢學森的世紀之問”。
2009年安徽11位教授聯合《新安晚報》給教育部部長及全國教育界發出的一封公開信——讓我們直麵“錢學森之問”:
錢學森走了,又一顆巨星隕落了。我們深切緬懷錢老,緬懷他的科學精神和崇高人格,還有他的那句振聾發聵的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隻有直麵這個疑問,才能為目前中國教育存在之種種問題尋求真正的解決之道。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麵對前來探望的溫家寶總理,錢學森多次提出這樣一個刻骨銘心的疑問。我們認為,錢老的疑問,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問,是社會各界對中國教育的疑問,是一個偉大民族必須直麵的疑問。
從1904年癸卯學製頒布、1905年廢除科舉至今,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已逾百年。從1977年重新恢複全國統一高考製度至今,中國當代教育的改革已經有三十餘年。應當說,積三十餘年來的發展和改革,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勁的動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國教育同樣存在著許多讓人痛心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是深層次的。例如,應試教育、學術不端、論文抄襲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問題,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難以突破的瓶頸。
中國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文明、民主、富強的現代化目標,絕對離不開先進的、現代化的教育,絕對離不開一批又一批傑出的、真正的知識分子。是時候直麵“錢學森之問”了,中國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學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發展戰略和目標模式,需要推進以體製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