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莫紮特效應”成立嗎?(1 / 1)

音樂家莫紮特肯定想不到,在他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紮特效應”這一名詞。某一年的《自然》雜誌上,有篇文章寫道,給大學生們播放莫紮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後,他們的空間推理能力有很大提高。比如,與聽放鬆音樂和不聽音樂時相比,聽了音樂的大學生智商得分提高了8或9分。這種現象就是後來被廣泛傳播的“莫紮特效應”。

次年,《紐約時報》在題為《聽莫紮特音樂真會讓你更聰明》的文章中,對此大加讚譽。精明的商家嗅到其中的利益,開始大肆推廣莫紮特效應的神奇,音像店裏賣的音樂光盤就是明證,上麵寫著:準媽媽隻要聽這些音樂,就能潛移默化地促進腹內胎兒的智力發展。

這個效應越來越被誇大,乃至延伸到所有的古典音樂,很多人宣稱音樂為促進身心健康的萬能藥,音樂能改善健康,提高記憶力和注意力,激發創造力,治療疾病或軀體損傷,降低抑鬱和焦慮的發生……

莫紮特音樂真有如此神效?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有關莫紮特效應的試驗,根本就未在準媽媽或兒童身上進行過,因此不能得出音樂能提高兒童智商的結論。其次,在第一次研究過後,其他科學家進行的大多研究,基本都是對這一神奇效應潑冷水。美國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的肯尼斯·斯蒂爾在題為《莫紮特效應的序曲還是挽歌》中,他指出:“莫紮特音樂對認知能力的增強是有限的,並不會提高智商或一般推理能力。”斯蒂爾解釋說,第一次的研究僅涉及單一類型的任務,對此可以用非常簡單的神經心理學方法來解釋,即“享受覺醒”。簡言之,這有點類似於“男女搭配幹活不累”,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享受這個過程——享受者,獲益更多。

那麼那些宣稱他們聽古典音樂的高智商人群,那些宣稱莫紮特的音樂使他們擺脫抑鬱,提高工作效率的例子又應該如何解釋呢?其實,聽古典音樂的對智力有益,也很可能不是因為古典音樂本身,而是聽古典音樂“所伴隨的生活方式”。例如,喜歡古典音樂的人,思考模式、認知方式往往和大眾不太一樣,這可以幫助他們做出常人做不出的貢獻。另外,古典音樂一般會被我們認為是曲高和寡的東西,能喜歡這樣的東西的一般是耐得住寂寞、愛思考的人,這些都是進行卓絕思考所需要的條件之一。

像人類智力發展的這樣事情,其關聯因素本來就不止一個,作為一種複雜的機理,草率斷定什麼是對我們智力有益的是極不科學的。不過,雖然古典音樂,未被證明有提高智商的力量,但也不會妨礙我們去聆聽。至少,音樂是能給我們帶來美的欣賞體驗的,它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紓解緊張和不安。

“格言”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音律的耳朵,對於不辨音樂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

——馬克思在音樂晚會上,一位著名的歌唱家正在演唱。這時,卻有一位聽眾用顫音跟著唱起來。

“真像一頭母牛!”她的鄰座忿忿地說。

“誰?是我嗎?”那人趕忙問。

“不,不是您,是這位歌唱家。她幹擾了我們欣賞您的歌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