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部分相同的經曆
李鴻章和俾斯麥,幾乎可以說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然而同時代的人卻稱李鴻章為“東方俾斯麥”,其實這是太過抬高李鴻章了。不過,他們的經曆倒是有相似之處。
奧托·馮·俾斯麥生於1815年4月1日,死於1898年,是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德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稱為“鐵血宰相”。俾斯麥是19世紀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係列成功的戰爭統一了德國,並成為德意誌帝國第一任總理大臣。俾斯麥有十年的外交官經曆,也就是說,他在1851年是普魯士邦駐德意誌聯邦代表會代表,在1859年任駐俄公使,在1861年任駐法公使,這些都是他曾經擔任的外交職務。
而李鴻章生於1823年,死於1901年,字少荃,安徽合肥人。他24歲中進士,在翰林院任普通的“編修”。在漢人備受排擠的滿清時代,李鴻章麵臨的本也是仕途坎坷,但亂世中的機遇,造就了他跌宕的一生。用李鴻章自己的話說:少年科舉,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
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鋪就了李鴻章仕途之路,接著,1870年接替曾國藩解決“天津教案”,把李鴻章推上了清朝外交的大舞台。同是向法國人認錯、道歉,曾國藩激起民憤,李鴻章卻成功地使法國人撤回了先前的無理要挾。可見他在外交上善於抓住時機的才能。因此清政府信任他,從此中外一切交涉事項統統交給他去辦理。在經辦外務過程中,李鴻章奉行籠絡、求和、“以夷製夷”策略。日本吞並琉球,法國入侵越南,英國進犯西藏,沙俄侵略東北,李鴻章無不以主和派的麵目出現。在交涉中,他所采取“以夷製夷”策略,即利用敵國之間的矛盾和爭鬥,以盡量減少本國的損失。例如,在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簽訂之前,他在“口岸”免厘及增開口岸兩個問題上進行了較多的爭辯,使英國沒能如願以償;1895年,在“三國幹涉還遼”的交涉中,他以3000萬兩白銀為“贖遼費”,迫使日軍交還遼東半島……
他確實在國家沒有實力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為國家保持了統一和尊嚴,以及爭取了中國奮發的時間。這些外交上的成功使他贏得“東方俾斯麥”的稱號。另外,在執政手段上俾斯麥提倡鐵血政策,李鴻章也主張洋務運動,這些政策都是軍事以及軍工產業方麵的,這也是李鴻章和俾斯麥相似的地方。
雖然這兩個人的經曆相似,但是應該說他們在曆史上的功績最終還是不同的,俾斯麥統一了德國,他的美名聞名天下。李鴻章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沒有充分的認識,他認識到國家國力之衰微,在外交上處處示弱會使國家更受欺侮。然而,洋人表麵上要求“平等”,實際上殺人掠地,得寸進尺,根本不可能長期與中國維持“和局”。在他“推誠相見,據理力爭”的同時,帝國主義列強卻在不遺餘力地實踐著強權政治。最終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失敗,他本人也身敗名裂。
“格言”這個時代的重大的問題不是演說和決議所能解決的……這些問題隻有鐵和血才能解決。
——俾斯麥1896年,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李鴻章作為清政府代表,應邀前往出席。
俄國皇後出於禮貌,按照當時歐洲流行的“吻手禮”的規矩,主動向李鴻章伸出手來。
李鴻章雖曾在一些外交場合見過這種吻手禮,但他一直不認為這是一種禮節,而視之為歐洲國家男女之間互相調情的下流動作。所以當皇後向他伸出手時,李鴻章一時驚慌失措,竟認為皇後在伸手向他索要禮品,便連忙將手上的一枚慈禧太後送給他的鑽石戒指摘下,放到皇後手中。
皇後被李鴻章的行動弄得莫名其妙,又不便開口詢問,隻得將戒指拿來套在手指上,複又將手伸給李鴻章。
李鴻章見狀,心中暗自罵道:“這皇後怎麼如此貪心?送了一個戒指還不夠,還伸手來要,真不像話。”一邊趕緊從身上找東西,搜索了半天,覺得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值得再送,就連忙雙膝跪地,用雙手將皇後的手高高托起。
皇後見狀隻得苦笑著將手收回。李鴻章就此鬧了個大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