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偏好和價值觀很容易屈從於問題的措詞方式
語言能夠影響人的選擇——從要吃什麼食物到擁護何種法律。一個最早可見的例子是出自《莊子》的成語:朝三暮四。故事是這樣的: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人,有陣子家裏缺乏食物,他將要限製猴子們吃橡實的數量,但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的橡實,早上三個,晚上四個。”猴子們一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過了一會兒,他又說:“給你們的橡實,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們聽了都順從了,感到很高興。這是古代的寓言,現在我們看一下現代的真實例子。
假如我們準備應付一場爆發性疾病,這場疾病的到來將會導致600人死亡。為此有兩套備選方案:方案A,200人能夠得救;方案B,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600人均獲救,但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無人幸免。麵對這樣的選擇,72%的人會選擇A,寧願保證救出200人,也不願冒一個人也救不出的風險。現在另換兩種方案:方案C,400人將死亡;方案D,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無人死亡,而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600人全部喪命。在這種情況下,78%的人會選擇D。
以上結果來自於一個經典研究,研究者為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卡耐曼和他的長期合作夥伴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洛斯基。
顯然,這兩組選項是等同的,為什麼人們會在A和B當中傾向選擇A,卻在C和D當中傾向選擇D呢?卡耐曼和特洛斯基提供了一條線索:人們在麵對內容為損失——如死亡——的選擇,和麵對內容與獲取有關——如存活——的選擇時,所做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在正麵結果中選擇時,人們更傾向於有把握的選項,反對冒險;而權衡損失時,人們卻變得更願意去冒險。
另一種能夠對選擇造成有力影響的方式是默認選項。在安裝軟件的時候,我們看都不看就選擇生產商推薦的配置,往往會將一些討厭的廣告欄和莫名其妙的插件安裝在電腦上。
為什麼缺省選項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呢?原因之一來自於忽視。生活是繁忙而複雜的,人們不可能對每件事都加以注意,對選項的研究需要花費時間,而我們不想被這種事情所打擾。但懶惰和忽視不是缺省選項擁有巨大威力的唯一原因,大多數人都認為,默認選項即是推薦選項,也就是最好的選項。依靠默認選項的威力,軟件生產商就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用戶的決策。
第三種能夠對選擇造成有力影響的方式是語境,一個選項的吸引力往往要通過與其他選項進行比較後才能產生。比如說一本小說價值二十元,買的人很少,不久這本小說換了出版社,以後隻會出更貴的版本。這時就會有人出於撿便宜的心理去買這本小說。因此,把問題的語境組織得更局限,能夠將在人們心中處於次要地位的方案提升到更為顯著的位置。
在麵臨抉擇時,我們想象自己正在理性地考慮我們的偏好,並找出最能滿足這些偏好的那個選項。但對語言是如何影響到決定的研究表明,事情並非如此。我們並不擁有確定的偏好和價值觀,而隻是在被要求做出決定時才將它們簡單構建出來。並且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偏好和價值觀很容易屈從於問題的措詞方式。因此,對人們“真正”偏好和價值觀的辨識異常困難。所以,現代強大的輿論宣傳可以改變人的觀念,創造價值觀。
“格言”若不是筆幫助了劍,愷撒大帝可能早已被世人遺忘。
——亨·沃思在一個聚會上,一位男士欲請一位小姐共進晚餐,於是他走上前去,說道:“小姐,你能否回答我三個問題;並且隻能說‘是’或者‘不是’?”
小姐笑了一笑,說:“OK!”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能否如實地回答我的以下兩個問題?”
“是。”
“第二個問題:如果我的第三個問題是‘你是否答應與我共進晚餐’,那麼你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和對第三個問題的回答是否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