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傳說終究是傳說。跳舞草是一種瀕臨絕跡的珍稀植物,又名情人草、多情草、風流草。跳舞草的花語叫做快樂。該草屬多年生蝶形花科木本豆科植物,直立小葉灌木,野生於深山老林之中。它樹不像樹,似草非草,株高60厘米,苗高25厘米以上,花期在7月至8月間,花色呈紫紅色。
跳舞草如少女一般靈秀,它的葉片兩側生有大量的線形小葉,形狀有點像竹葉,但質地要柔弱得多。這些葉子對聲波非常敏感,在氣溫不低於22℃時,特別是在陽光下,受到聲波刺激時會隨之連續不斷地上下擺動,猶如飛行中輕舞雙翅的蝴蝶,又似舞台上輕舒玉臂的少女,因此而得名。
氣溫達24℃以上且無風雨時,兩片小葉聞聲而動,不斷左右擺動,上下彈跳,時快時慢,令人百看不厭。一對小葉自行交叉轉動、親近、“接吻”、“彈冠相慶”、載歌載舞,每葉轉動達180。後便又彈回原處,之後又再行起舞,周而複始。但是跳舞草隻喜歡聽高雅的音樂,如果是當前流行的搖滾樂就不能讓它產生絲毫的興趣,它會葉片緊蹙,停止跳舞。
當氣溫達28~34℃,尤其是上午8~11點和下午3~6點,雨過天晴時跳舞草跳動更具戲劇性,全株葉片會時而如久別的情人重逢般,雙雙擁抱在一起,時而又似蜻蜓點水,上躥下跳;當夜幕降臨時,跳舞草又將葉片豎貼於枝幹,緊緊依偎如淑女一般,靜靜休息。這真是植物界罕見的景觀。
跳舞草為什麼會翩翩起舞?植物學家普遍認為與陽光有關。跳舞草有陽光的刺激便開始舞動,無陽光的情況下靜止不動。就像向日葵衝著太陽轉動頭莖一樣。具體深入研究,還有各種分歧:有的人認為是植物體內微弱電流的強度與方向的變化引起的;有的人認為,是植物細胞的生長速度變化所致;也有人認為是生物的一種適應性,即通過跳舞躲避一些昆蟲的侵害,或兩枚小葉一轉,躲避酷熱,保存體內水分。
中科院一位植物研究所的教授曾經對跳舞草作過研究,他認為跳舞草在會跳舞的小葉片的葉柄處的細胞裏有一種海綿體,這種海綿體對中低頻率,也就是35~65分貝的聲音有共振作用。
雖然對跳舞草晝舞夜停、聞樂起舞的現象已有很多種解釋,但仍不是定論,仍存在著很多疑問,要解開這個謎還需植物學家們繼續深入探究。
植物毛的奧秘
——特殊功能的外保護
“適者生存,劣者淘汰”是自然界不論人類、動物還是植物的生存法則。為了生存,動、植物想方設法進化出了一些特異功能。植物生長的毛有一定功能。就是能自我保護。而看起來如此柔軟的植物毛是怎麼樣成為護身武器的。這就是一個未知的謎。
植物毛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功能上,都比人類和動物的毛更加多樣,有些植物的毛甚至具有奇特的功能。因此,植物毛也成為植物生存的強大保護傘。但植物毛的功能肯定遠非我們目前所知道的,還有待我們繼續研究其中的奧妙。
施放化學武器的“防衛毛”
植物的毛多數是十分細小的,往往隻有在人近距離觀察或用手觸摸植物體的某些部位時,才會感知到它們的存在,而且有些一旦觸摸會令人“終生難忘”。
蠍子草一般生長在較陰濕的闊葉林下,高50厘米左右。葉片翠綠,寬大如手掌,邊緣裂成大尖齒狀。它的葉片和嫩莖上有一種蜇毛,如果碰到人的皮膚,就會刺激皮膚產生痛癢的感覺。
在蠍子草的家庭——蕁麻科中,像它一樣具有蜇毛的成員還不少。常見的有蕁麻、狹葉蕁麻、艾麻、大蠍子草等。它們喜歡生長在較濕潤的山林中、溪水旁,尤其是地形複雜、山林廣袤的西南地區,在那裏蕁麻科植物十分豐富。
其實,這些蜇人的小草並非要與人為敵,它們的這種特性不過是祖上傳下來的防身之術。科學研究表明:蠍子草等植物身上的蜇毛是一種能有效施放化學防衛物質的護身武器。雖然它們看上去遠不及一些植物身上的棘刺強悍,尖而不硬,頂端一觸即破,卻能從其基部體組織細胞中釋放出蟻酸之類能對食草動物和人有較強刺激作用的液體。嚐過這種蜇毛滋味的食草動物也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以後見了這類身披厲害蜇毛的植物便會盡量躲開,不敢再有啃食的念頭。正是因為擁有蜇毛這種化學武器護身,這些蕁麻科小草在與食草動物的生存競爭中成為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