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論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教育的基本內涵(1)(1 / 3)

萬斌 張應杭

【摘要】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總結了以往理論中的機械決定論(宿命論)和非決定論(唯意誌論)的偏頗,提出了以自由與必然性內在統一為基本理論立足點的新自由觀,體現了“天道”和“人道”的統一。這一自由觀必然地強調責任感的生成和義務的自覺承擔。以這樣的視閾來理解個性自由,並將其作為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一個重要內涵,那麼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任性現象無疑可以得到有效的糾正。

【關鍵詞】自由 責任 義務 自由觀教育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說過,在各種名詞中最能打動人心的莫過於“自由”一詞了,然而也沒有一個詞像“自由”一詞那樣歧義叢生。的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許多人常常把自由解釋為沒有外部因素的約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種關於自由和自由選擇的錯誤結論妨礙了人們清晰地理解責任、義務等問題。因此,正確自由觀的問題同樣構成我們政治理論課要傳授的一大主題。

馬克思把每一個自我追求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的本性視為“人的類的特性”。但也正如馬克思同時指出的那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它不僅決定著外部世界,而且也決定著人自身的行為。因此,人的自由決非隨心所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一基本結論對於進行正確的人生自由觀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一、自由何以可能?

“自由”這個概念最早來源於古希臘的奴隸社會,基本含義是指人可以擺脫外在依附關係的束縛,有一種行為的自主性。譬如,古希臘奴隸社會就把社會成員分成奴隸主、奴隸和平民三個等級,由於平民可以擺脫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係,因此又被稱為“自由民”。相反,不自由則是指人無法擺脫外在依附關係的限製,使自己的行為失去了自主性。奴隸就是不自由的人,他們被戴上手銬腳鐐拴在一起進行集體勞動,他們作為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和“會說活的工具”已經完全失去了行為的自主性。

可見,自由最初的含義就是同被限製、被約束、被控製等根本對立的。所以,就最一般的意義而言,自由是與限製相對立的。人隻有擺脫了外在力量的限製,才會感到自由。因此,自由就是對外在限製的擺脫。哲學家們對於自由的這個一般含義是普遍認同的,但是,究竟如何才是擺脫外在限製以及如何才能擺脫外在限製的解釋上哲人們卻存在著根本分歧。這一分歧就集中體現在如何看待自由與必然的關係問題上。

從哲學史上看,對待自我人生實踐中的自由問題,無論哪個曆史時期的自由觀都涉及一種關係,即人的自主性和外在強製性的關係。在哲學上,這就是自由和必然的關係問題。所謂必然或必然性,就是指客觀事物本質的、確定的基本趨勢和方向,它是和規律或規律性具有同等涵義的概念。因此,它的存在作為一種異己力量是對自由的一種限製。

從哲學史上看,在自由和必然的關係問題上,曆來就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是“機械決定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必然性產生的,這種觀點試圖從客體本性中解釋自由,認為自由是人對客觀必然性的順應和服從。它片麵地強調客觀必然性,忽視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結果人隻能消極、被動地受客觀規律的支配。譬如狄德羅把人比喻為鋼琴,感官就是鍵盤,隻有當外界彈它時才能發出聲響;愛爾維修認為人和動物的活動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消極地適應外在的環境,這就是所謂的“肉體感受性”;霍爾巴赫也說:“我們的思維……既不能是自願的,也不能是自由的”,“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時常是命定如此的”。另一種觀點是“非決定論”,認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麼客觀必然性,一切事物都是人們自由創造的產物。這種觀點在主觀唯心主義哲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譬如,康德就提出“人為自然界立法”的命題。在他看來,自然界中的必然性是由於人的作用產生的,認為隻要人的行為服從內心意誌的“絕對命令”,實現意誌自律、自決,就是實現了人的自由。唯意誌論者叔本華也把人的自由的生命意誌看成是世界的本質,認為自我生命意誌是絕對自由的。可見,主觀唯心主義所講的自由是一種脫離客體,超越現實,沒有任何限製的、純粹精神活動的自由。顯然,“機械決定論”的自由觀和“非決定論”的自由觀,在對待自由和必然之間的關係問題上,各自誇大一個方麵而否定另一個方麵,所以都不能科學地揭示自由的真實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