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慣例,編完最後一篇稿子也就意味著得提筆寫後記了。窗外正飄著2011年的第一場雪,都說瑞雪兆豐年,可是我們麵對這本論文集卻多少有些遺憾。譬如我們曾經向一位學術造詣很不錯的老師約稿,但是他婉言謝絕了。他告訴我們這些年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讓他很痛苦、很糾結,所以幹脆就放棄思考,還不如多爬爬山來得自在。
的確,思考會帶給人生痛苦。在羅丹的雕塑《思想者》中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雙眉緊鎖、內心充滿痛苦的人。其實,這種痛苦是必然的。因為真正的思想者總是要批判和超越人生那不盡如意的現實存在。思想所認定的目標是改變現實,創造一個理想的社會和人生。可現實作為一種既定的存在又帶著沉沉的惰性。現實的社會和現實的人們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因循甚至維護這種惰性。於是,思想者總會顯得痛苦。所以西方曾有一句諺語這樣告誡世人:“一個人思想得太多,便會失去做人的樂趣。”
但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懷疑這一說法。其實,正是思想的痛苦,才帶給社會和人生真善美的追求。重要的還在於,正是思想使我們在宇宙中獲得了“萬物之靈”的美譽:思想使我們蘊生浩大雄渾、超越萬物,甚至震撼宇宙的偉力。這種偉力正如阿基米德自豪地宣稱的那樣:“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整個寧宙。”思想也使我們的人生實現永恒。那些所謂的偉人,幾乎都是一些以其深邃廣博的思想而英名永存的人。試想,當我們不再生存於世時,卻能以自己的思想而影響這個世界,這難道不是人生的一種永恒嗎?
當然,這裏描述的已經是思想家而且是卓絕非凡之思想家的境界了。我們絕大多數人也許永遠也到不了這樣的境界。但是,作為從事高校思想理論教育的我們至少應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的心態吧。
希望以此與諸位同道共勉。是為後記。
編者
2011年1月3日於浙大西溪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