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的“長征”經常會被誤以為是紅一方麵軍的事跡,實際上,當時還有另外兩隻隊伍,人數最少的是賀龍與肖克的紅二、六軍團,整編之後稱為紅二方麵軍,張國燾與徐向前的紅軍第四方麵軍是人數最多的部隊,到達川陝地區的時候依然還有八萬人左右,當時張國燾的思想開始變化,一心謀取中央的實際指揮權,最終也是落空之後,投奔了****作為“五四”時期的領袖之一,黨和軍隊的重要領導人之一,而且經曆了長征如此艱難的遷徙,他卻走向了一條令人扼腕歎息的道路,確實是可悲,在錯誤的思想下,紅四方麵軍兩次過雪山走草地,損失及其慘重,簡直是不可想象。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麵軍、紅二方麵軍、紅四方麵軍)在GS會寧會師,全部人馬僅存三萬餘人,可謂損失慘重,而在隨後不合時宜的開展“西征”,麵對數倍於己,裝備精良的馬步芳、馬鴻逵的馬家軍,紅四方麵軍經曆了長征考驗的兩萬多將士全軍覆沒,逃掉的僅是王樹聲與李先念等幾百人,紅軍再次遭受重大打擊,同樣的情況,在“東征”過程中也在發生,陝甘寧邊區的創始人******戰死,副手徐海東重傷,麵對閻錫山的晉軍,紅軍戰士基本也是打不過,麵對如此窘境,******也有難以為繼的感覺,正是在最困難的時候,******飛到西安,親自督促張學良與楊虎城圍剿陝北的紅軍,實際情況堪憂,當然,曆史不會重演,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被逼與共產黨談判,而紅軍也最終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也算是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合法地位,至少******不再敢公開的進攻、圍剿革命邊區了,這時候才算是徹底緩過勁兒來了,所以我們會大肆的宣揚張學良與楊虎城的事跡,那麼站在公正的角度來說,張學良與楊虎城的做法是否是正確的呐,顯然不是,至於具體原因,我就不分析了,我有個習慣,牽涉到比較敏感的話題,就會打住,至於原因嘛,現在網絡上很多分析都還是比較靠譜的,大家不妨去搜搜,也許張學良一輩子不願意回到中原故土也是心中有難以釋懷的東西吧。
長征確實是“走為上計”的經典再現,打不過就跑嘛,傻子才不跑,等積蓄好力量之後再戰,先胖不算胖,最終的勝利者才是會被銘記的,而曾經的失敗與苦難隻會讓你的成功更加的輝煌、閃耀。
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