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卷雲和密卷雲

偽卷雲雲體大而厚密,常呈鐵砧狀。它是積雨雲頂部脫離主體後而形成的,多在積雨雲崩析消散過程中見到。當積雨雲發展到消衰階段,雲內上升氣流減弱,主要為下沉氣流,由於缺乏水汽補給,積雨雲母體崩解,其上的雲砧部分殘留空中,即成為偽卷雲。

密卷雲是比較厚密的片狀卷雲,邊緣可見明顯的絲縷結構。密卷雲薄的能看清楚日、月光盤,較厚的僅見日、月位置,最厚的能遮蔽日、月光,此時呈灰色。其形成與高空對流有關。密卷雲的出現預示天氣較穩定,但如果它繼續係統發展並演變成卷層雲,則預示著天氣將有變化。

細波鱗鱗的卷積雲

卷積雲大約出現在5500米的高空,雲塊很小,白色無影,是由呈白色細波﹑鱗片或球狀細小雲塊組成的雲片或雲層,常排列成行或成群,很像輕風吹過水麵所引起的小波紋。卷積雲雲體很薄,能透過日、月光,呈白色,無暗形,在黑夜則呈灰黑色,幾乎全由冰晶組成。

如何認出卷積雲

卷積雲有時也並不是十分好確認,因為在整層高積雲的邊緣,有時有小的高積雲塊,形態和卷積雲頗相似,但不要誤認為是卷積雲。卷積雲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是與卷雲或卷層雲之間有明顯的聯係;其次是從卷雲或卷層雲演變而成;第三是具有卷雲的柔絲澤和絲縷狀特點。

卷積雲的變化

卷積雲可由卷雲、卷層雲演變而成。有時高積雲也可演變為卷積雲。卷積雲隻有一類。

另外,每一種雲都有它的特殊性,但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這種雲可以轉變為那種雲,那種雲又可以轉變為另一種雲。例如淡積雲可以發展成濃積雲,再發展成積雨雲;積雨雲頂部脫離可成為偽卷雲或積雲性高積雲;卷積雲降低可成為高層雲;而高層雲降低又可變成雨層雲。

高雲族分布的高度在對流層最高的區域,在這樣高度的雲一方麵凝結量有限,另一方麵雲中都是小冰晶了,因此透光性佳,都具有卷狀雲的特征。高雲全部由細小的冰晶組成,雲底高度通常在5000米以上。高雲一般不產生降水,冬季北方的卷層雲、密卷雲偶爾也會降雪,有時可以見到雪幡。

積雲恰似天上的棉花糖

積雲為輪廓分明、頂部凸起、雲底平坦、雲塊之間多不相連的直展雲,外形類似棉花堆。積雲屬於直展雲層,分為淡積雲、濃積雲、碎積雲三類,是一種垂直向上發展的雲塊。它通常在濕潤地區和熱帶地區出現,但有時也會在幹燥地區出現。

積雲的形成

看上去成片的積雲實際上是由水滴組成的,它主要是由空氣對流上升冷卻使水汽發生凝結而形成的。因此,積雲的外形特征與空氣對流運動的特點緊密相連。

一團空氣開始上升時,它的內部水汽含量和溫度的水平分布基本上是均勻的,從而水汽產生凝結的高度是一致的,因此,一朵積雲具有水平的底部。

由於在形成階段,雲內為上升氣流且雲頂中央上升氣流最強,四周較弱,雲外為下沉氣流,因此造成積雲具有圓拱形向上凸起的頂部以及非常明顯的輪廓。

積雲的特征

積雲在外形上很有特色,它垂直向上發展的頂部呈圓弧形或圓拱形重疊凸起,而底部幾乎是水平的雲塊。

積雲雲體邊界分明。如果積雲和太陽處在相反的位置上,雲的中部比隆起的邊緣要明亮;反之,如果處在同一側,雲的中部顯得黝黑但邊緣帶著鮮明的金黃色;如果光從旁邊照映著積雲,雲體明暗就特別明顯。

積雲的雲底高度一般在600~2000米。在沿海及潮濕地區或雨後初晴的潮濕地帶,雲底較低,有時在600米以下;在沙漠和幹燥地區,雲底有時高達3000米左右。積雲底部清晨接近地麵,午後開始上升。

排列整齊的高積雲

高積雲從外形上看,一般輪廓分明且雲塊較小,在厚薄、層次上有很大的差異,薄的雲塊呈白色,能見日、月輪廓;厚的雲塊呈暗灰色,日、月輪廓分辨不清。高積雲常呈扁圓形、瓦塊狀魚鱗片或水波狀的密集雲條。高積雲由水滴或水滴冰晶混合組成。日、月光透過薄的高積雲常由於衍射而形成內藍外紅的光環。高積雲的成因與層積雲類似。

薄的高積雲穩定少變,一般預示晴天,民間有“瓦塊雲,曬煞人”“天上鯉魚斑,曬穀不用翻”的說法。厚的高積雲如繼續增厚,融合成層,則預示天氣將有變化,甚至會產生降水。高積雲又可分為透光高積雲、蔽光高積雲、莢狀高積雲、積雲性高積雲、絮狀高積雲和堡狀高積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