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在朔方的劉淵雖然與漢地隔絕,但他一直比較關心並州那邊的事情,時常派手下的人潛入到並州來刺探軍情,所以劉淵甚至遠比鮮卑人更早獲得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的消息。
對於能極大提高騎兵戰鬥能力的裝備,劉淵當然是比較感興趣的,隻不過朔方之地資源比較匱乏,光是打造全金屬的雙邊馬鐙就需要大量的鐵,而魏國邊塞上對鹽鐵的管控十分的厲害,所以完全仿製並州軍的馬鞍和馬鐙也是極為困難的事。
所以劉淵也隻能是和鮮卑人一樣,去製作簡化版的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馬鞍倒是好說,所用的東西是木頭和皮革,這些東西朔方也不會缺,唯一欠缺的,隻是工匠,所以高橋馬鞍也沒法打造地比較精致,隻能是簡陋粗糙一些,但實用性卻遠比光溜溜地騎在馬背上強多了。
至於雙邊的馬鐙,做不成金屬的,隻能是做成用繩子和木板做成的模樣,這倒是很容易地就解決了戰馬騎乘時候的難題,同時也讓劉淵在統一朔方諸部之中,大為受用。
可以說,劉淵這些年來之所以能夠順利地拿下朔方,裝備上的優勢不是功不可沒的,畢竟裝備了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的騎兵,那怕是簡化版的,也同樣有著非凡的戰力,比之沒有裝備這些馬具的騎兵具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所以,在這一點上,劉淵也該去感謝一下曹亮,如果不是他的這項發明,劉淵統一朔方的進程還需要往後推延。
當然盡管會無限期地推延下去,但統一之勢卻是無法更改的,尤其是在劉淵變得強大之後,朔方各部的一統,已經是大勢所趨,無人可逆了。
或許在匈奴各個小部落之間,劉淵還可以有一定的優越感,但在裝備精良的並州軍麵前,劉淵無論如何也生不出半點的優勢感來。
文鴦主動地來撤退,一萬多人的越騎兵也隨之後撤,所有的動作都是那樣嫻熟而從容,這不禁讓劉淵大為感歎並州軍的紀律。
但文鴦和越騎營就這麼輕鬆地離開,劉淵自然是著實不甘心的,更何況有機會消滅一支並州軍的騎兵,劉淵自然是當仁不讓的,所以劉淵率軍緊隨越騎營,拚了命地去追,隻希望在天黑之前就可以解決戰鬥。
劉淵此刻最大的目標是收複離石,他聚集軍隊,將所有的軍隊都撤了回來,就是準備去攻打離石的,不過並州軍騎兵既然趕來送死,劉淵當然不會輕易地放過他們,也隻有不斷地消滅曹亮的有生力量,劉淵才可以具備和曹亮扳手腕的實力,最後才有機會戰而勝之。
所以任何的一點機會劉淵都不會輕易地放棄,就算越騎營逃得再遠,劉淵都不會輕易地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