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雞的傳奇—關於生肖雞的文化奇觀(1 / 1)

“下蛋的公雞——公雞中的戰鬥機,哦也!”

咦?這不是宋丹丹阿姨演的小品嗎,怎麼跑這來了?

別著急,小朋友們,這句話出現在這裏是有它的用處的。雞在人類眼裏,全身都有用還不算,還能創造出不可能的奇跡。也正因為如此,雞在傳統生肖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五德之禽:原來剪紙是這麼來的

關於雞的最早的傳說,我們得從遙遠的堯舜禹時代講起:相傳堯帝在位時,鄰國送來一隻重明鳥,這隻鳥長得和雞差不多,但卻能發出鳳凰一樣的聲音。最奇異的是,在它的眼睛裏各長了兩個瞳仁,據說那就是舜的化身。而在舜還沒有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夢到了一隻鳳凰,自謙為雞,它銜來米粒以哺養自己,並說雞就是自己的子孫。舜的父親夢醒後,覺得很驚奇,後來他有了一個兒子,也就是舜。舜的眼睛確實與眾不同,他的眼睛裏各有兩個瞳仁,所以人們又叫他重明。

而另一種說法是:雞是由重明鳥變來的。據說堯帝時,遠方的友邦會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金鑄重明鳥,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因為重明鳥和雞長得很像,後來就慢慢改為畫雞,把它剪成窗花貼在門窗上,這就是剪紙藝術的源頭。

也正因為這些美好的傳說,雞在古代被稱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中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爪子能戰鬥,是武德;大敵當前敢上前拚,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勤懇守夜,按時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做雞形的剪紙窗花,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雄雞唱白:屬什麼像什麼?

一說到雞的性格,不少人都會聯想到每天清晨的雞叫。這是雞守信的重要表現。尤其對於古人來說,這意義實在太重大了。古代的計時工具非常簡陋,如漏壺,它雖然可以計時,卻不可能按時叫醒人們。而金雞可以報曉,告訴人們天快亮了,應該起床準備工作了。而且不管酷暑寒冬,還是陰晴雨雪,它都守信報曉,決不偷懶。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雞的打鳴報曉,人間才開始有了新的一天的煙火和生機。

除了守信,雞還是柔弱的、平凡的。它不能像其他飛鳥那樣自由自在地翱翔藍天,也比不上馬和狗奔跑得迅速敏捷。它整天奔忙,到處找吃的,盡管很勤奮,但談不上生活舒適。因此人們常常用“雞扒命”來形容類似的命運,奔波忙碌一生,到頭來隻能略得溫飽而已。

不過雞一旦勇猛起來,也是不能小視的。古希臘有這樣一個傳說:公元前的某一年,希臘有位將軍率兵開赴前線去同波斯軍作戰。行軍途中,他看到有兩隻公雞在相鬥,心裏不由一動,他想,如果士兵的鬥誌都像這兩隻公雞一樣頑強,必定能贏得戰鬥的勝利。於是,他命令隊伍停下來,讓士兵們觀看這兩隻公雞的勇敢搏鬥。果然,士兵們大受鼓舞,在戰鬥中都很勇猛,大敗波斯。為了紀念這次輝煌的勝利,希臘國王決定從此每年在雅典舉行一次鬥雞大會。鬥雞活動很快傳遍全希臘,不久又傳到地中海各國及其他國家。後來鬥雞還成了一個行業,專門有人培養好鬥的公雞來參加鬥雞比賽。

雞啼嚇跑鬼:節日裏的吉祥雞

在民間的傳說中,鬼最怕聽到雞叫聲,因為鬼隻能在黑夜裏活動,而雞一啼叫,就代表天快亮了,天一亮,鬼就無計可施了。漢代應劭《風俗通》中記載,除夕時“以雄雞著門上,以和陰陽”,即門上張貼雞畫,百鬼就不敢上門。一直到解放初期,老人們仍有此觀念。大人們經常告訴孩子們說:晚上如果遇見了鬼,隻要學雞叫就可以把鬼嚇跑。

舊時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流行飲雞血酒的交際風俗。在結拜兄弟時,為了表示親如手足,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人們會宰一隻雄雞,在每碗酒裏滴幾滴雞血,對天發誓,然後將血酒一飲而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