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集鎮(1 / 2)

葉栩和蔡恬走走歇歇花了幾個時辰終於看到縣城城門。山中生活規律一般五更就起床,下山雖花了不少時間,但兩人到達集鎮的時候,正好趕上熱鬧的早市。

早市開在商販雲集的長街上,道路兩旁商鋪鱗次櫛比,布行、米行、當鋪、藥鋪……除了商鋪尚有酒肆、茶坊、客棧,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貫穿古老縣城的長街是出城進山的必經之路,商販們便將店址選在此處。

顥帝剛登基那會兒,下令封城閉縣,阻斷了清流縣與外界的往來,商賈豪戶多數遷往大城。當政局穩定下來,一道重新開放邊陲的文書送到清流縣衙的案桌上,至此孤陲邊境的閉塞小縣城終於盼來曙光。但清流縣封閉多年,城中百姓大多棄商務農,文化和發展早已停滯不前,縣太爺使出渾身解數也沒能振興清流縣的經濟。官文雖說開放邊境,不再阻止外域人入城。但禁令解除以後,清流縣仍是蕭條,和外域斷了十幾年往來,就算現在敞開城門也沒幾個外域人肯踏足。縣太爺急如熱鍋上的螞蟻,新文書頒布還有一層隱晦的含義,那就是增加賦稅。一窮二白的地方錢從何處來?這時新來的師爺蕭昱修支了個招:“如果我們主動招攬外域商人進城做買賣,盡可能多的給出優惠條件,隻要外域人肯入駐清流縣就不愁經濟不複蘇。”

縣太爺考慮了一夜,最終采納了蕭昱修的建議。

出主意的師爺蕭昱修原是汴京人士,自幼勤奮好學,二十歲中舉人,二十二歲中進士,當他胸有宏圖,壯誌滿懷的時候,卻聽聞了一場官場冤案,那時灝帝剛登基,東琅國基尚且不穩,灝帝恐身邊留下舊朝隱患便下令徹查每一位舊朝官員,都說身正不怕影子斜,但事實卻非如此,前朝一位文官因與當朝丞相有些過節,就在這次徹查中遭了冤獄,不但家族清譽毀於一旦,連妻兒老小都受了牽連,原本判定全家抄斬,卻有數位官員為他求情這才改了輕判,罷去功名,家財全數充公,一家老小全部流放到邊陲蠻荒之地。

官場功名,瞬息萬變,是飛上枝頭變鳳凰還是剝去錦袍淪為階下囚,刀下魂,全憑聖上一句話。被流放的那名文官,曾是蕭昱修仰慕的老師,從小就看他編撰的文籍,也是蕭昱修一直想超越的對象,就這樣蒙受不白之冤,雖有百官求情保住老小性命,但文人的氣節受辱,活著也是折騰。

蕭昱修不知老師流放後去哪了,是死是活音訊全無。若是自己入朝為官定會落得和他同等下場,官場的勾心鬥角蕭昱修自認沒有能力去應付,曾經立誌做狀元,可官場汙黑讓蕭昱修不願踏足,若不是一甲進士名銜在身,蕭昱修也不會入了官職,實在不想留在京師任職,便找了個身先士卒的理由自願到南方的邊陲小鎮做個小小文案。灝帝得知後連連誇讚,還允諾蕭昱修五年後回朝便可位列四品。如今蕭昱修已在清流縣呆了四年。

這四年,清流縣從蕭條冷清的小縣城變為商賈雲集的繁華地蕭昱修的功勞不小,雖說掌權的是縣太爺,但出謀劃策全是蕭昱修。如今集鎮上每日都熱鬧非凡,本地百姓和外域商販已經融入在一起了,迎風招展的店招旌旗,川流不息過往人群,無一不在說明清流縣已經改頭換麵,今非昔比。

再次來到這裏,感覺與上次自然不同,沒了傷病的困擾葉栩腿腳麻利地在人群中穿行。上一次到集鎮是蔡恬背著來的,那時候摔壞了腿,隻在王大夫的藥鋪接好了腿就匆匆離開了,並不知道集鎮原來這麼熱鬧。迎麵走過高大褐發的人應該不是本國人,臨街的商鋪有不少商品帶著濃濃的異域色彩。蔡恬從來沒跟自己說過清流縣已經對外通商,那本《東琅國史》也不知是何時撰寫的,還說灝帝剛剛登基。要不是自己親自下山查探,差點貽誤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