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解密日食天象(一)(2 / 3)

二、月有陰晴圓缺——月相變化

大家知道,月球本身是不發光的,我們看到的皎潔月光,實際是它對太陽光的反射。由於月球、地球、太陽三者相對位置的不同,在地球上的我們便會看到月球呈現出的各種形狀,這就是月球的相位,簡稱月相。要了解月相變化的規律,需要先來了解一下以黃道為基礎所建立的坐標係統。與地球上的地理經緯度類似,黃道在兩個方向上的度量坐標就是黃經和黃緯,黃經就是平行於黃道大圓上各位置的坐標,黃緯就是垂直於黃道麵的坐標,每個天體在某一時刻的位置也都可以用黃經和黃緯來表示。下麵我們就跟隨著月球公轉中運行到不同黃經位置時的情況,來看看其相位是如何變化的。

太陽和月亮的黃經差為0°,即稱朔或新月,這時月球以黑暗麵對向地球,且與太陽幾乎同時出沒,故地麵上無法見到;在位置3,太陽和月亮的黃經差是90°,此時的月相被稱為上弦,半月形出現在上半夜的西邊夜空中;在位置5,太陽和月球的黃經差為180°,月球和太陽方向相反,一輪明月整夜可見,月相為望或稱滿月;在位置7的月相是下弦,黃經差270°,這時的月亮隻在下半夜出現於東半天空中。相鄰兩次朔或望之間的間隔被稱朔望月,長約29.53059日。

如何識別月相呢?假設滿月是一個圓形,那麼無論月相如何變化,它的上下兩個頂點的連線都一定是這個圓形的直徑。當我們看到的月相外邊緣是接近C字母形狀時,那麼這時的月相則是望以前的月相,它的圓麵一定是朝西邊的,隻有前半夜才能看到;相反,當我們看到的月相外邊緣是接近反C字母形狀時,那麼這時的月相則是望以後的月相,它的圓麵一定是朝東邊的,隻有後半夜才能看到。如果你的觀測地點是在南半球,情況剛好與上麵描述的相反。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傳統曆法農曆,就汲取了月球運動規律,即月相變化的精髓。每個農曆的月,都對應著一個月相變化的周期。初一時月相為新月,上弦則對應著初七、初八左右,滿月一般發生在十五或十六。而現行公曆中的“月”,完全是人為規定的時間單位,和天上這輪明月毫無關係。

月相變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見,隻緣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輪圓月麵朝西。

滿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麵朝東下半夜。

三、日食發生的原因

從前麵幾節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太陽的視運動軌道——黃道和月亮的運行軌道——白道都是橢圓形的軌道,它們並不重合,而是有一個5°09′的夾角,兩個軌道相交於兩點,當然這個“相交”不是真正的相交,而是從地球上看上去兩個軌道的投影相交。當太陽和月亮同時運行到交點附近時,太陽、地球、月亮基本處於一條直線上,這個時候,如果月亮在太陽和地球中間,太陽就會被月亮遮住,月亮的影子投射到地球上,在地球上的月影區域內,日食現象就發生了。就是說,日食的發生是和太陽、月亮、地球三者的相對位置有關的。

1.日食的種類

依據太陽、月亮、地球三者位置的不同,日食可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是日全食,它指的是月球完全遮擋住了太陽,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完全看不到太陽的現象;第二種是日偏食,是月亮部分遮擋了太陽,地球上的觀測者看到太陽像一側缺失的圓盤;第三種是日環食,是月球完全嵌入太陽之中,太陽露出周圍一圈環形區域,看起來像戒指一樣。在一次日全食或日環食的過程中,一定伴有偏食階段;如果一次日食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沒有全食或環食發生,我們才稱這次日食為日偏食。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把一件物品放置在燈光前,在其後的觀測麵上就會投下物體的影子,在影子裏麵是看不到燈的。日食的發生也是同樣的道理。地球和月亮在運行的過程中,會在背向太陽的方向上拖著自己長長的影子,分別稱為地影和月影。當太陽、地球、月亮幾乎處於同一直線上,且月球在中間時,月亮的影子就會投射在地球上的某些區域。由於月球、地球運行的軌道都不是正圓,太陽、月亮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時近時遠,所以太陽光被月球遮蔽形成的影子,在地球上可分成本影、偽本影、半影。本影指的是月球影子的中心部分和主要部分,呈圓椎形,其表麵同月球表麵相切,其頂端背向太陽,其軸線就是兩天體中心的連線。在幾何上,太陽任何部分的光線都無法進入本影。由於地球大氣的反射作用和折射作用,本影並不是到處都黑暗的。偽本影指的是月球距地球較遠時形成的,光線相交後的反向延長投影。半影指的是本影周圍有部分光通過的區域。觀測者處於本影範圍內可看到日全食,在偽本影範圍內可看到日環食,而在半影範圍內隻能看到日偏食。

2.日食帶

當一次日食發生時,是否全世界每個地方都能看到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當月球產生的本影錐的長度超過月球與地球的距離時,本影錐便會掃過地麵,形成一個帶狀區域,我們稱為全食帶,在全食帶中的人就會看到日全食。當月球距離地球較遠時,月球的本影錐不能到達地球上,而它的延長線——偽本影錐會掃到地麵,形成環食帶,在環食帶內,人們看到的是日環食。月球半影掃過的區域非常寬廣,已經不能稱為帶了,在這廣大的區域中,人們看到的是日偏食。全食帶和環食帶統稱為日食帶,其寬度一般從幾十千米到數百千米不等,長度一般都比較長,最長時可達上萬千米。日食帶的兩旁就是廣闊的半影區域了。

3.日食發生的時間

日食隻能發生在月相朔的時候(農曆初一),如果黃道和白道在一個平麵上,那麼每逢農曆的初一(朔日)都會發生日食。但是實際情況是,兩個軌道麵呈5°09′的夾角,朔月時日、月通常隻在同一方位而不一定在一條直線上,因而發生日食的機會就要小很多了。根據計算,在太陽和月亮同時進入交點附近18度範圍內時,可能發生日食;15o以內,一定發生日食;要發生日全食,則必須在更小的範圍之內。太陽每天在黃道上從西向東移動1o,從交點以西18度移動到交點以東18度,要走36天,就是說日食的“季節”是36天,比農曆的一個月長一些。在這36天中至少有一次初一,也可能有兩次,因此至少要發生一次日食,也可能是兩次。黃白交點有兩個,因而一年就會包含兩個日食“季節”,也就至少會發生兩次日食,最多可能發生5次。正如上麵所述,由於全食帶非常窄,重複出現在地球上同一地區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在同一地點兩次看到日全食的間隔一般在30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