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海”和“洋”(1 / 1)

當人類第一次離開地球,從太空遙望自己的家園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地球是一顆蔚藍色的水球。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地球上的5.11億平方千米的總麵積中,海洋占了70.8%,麵積達3.62億平方千米,大約有38個中國這麼大。所以,從太空遠遠望去,地球就成為一顆蔚藍色的水球了。

地球上的陸地不僅比海洋小,而且顯得比較零碎,這裏一片,那裏一塊,好像突出在海洋上的一些大的“島嶼”。海洋卻是連成一片的,各大洋都彼此相通,形成一個統一的世界大洋。所以,地球表麵不是陸地分隔海洋,而是海洋包圍陸地,地球上的居民全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島嶼”之上,隻不過,有些“島嶼”相當大而已。

地球上水地很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星羅棋布,而在其中唱主角的,對地球的方方麵麵形成顯著影響的,自然首推海洋,因為海洋水總體積約有133899萬立方千米,約占地球上水儲量的96.5%。假如地球是一個平滑的球體,把海洋水平鋪在地球表麵,世界將出現一個深達2440米的環球大洋。

海洋是地球表麵除陸地水以外的水體的總稱,人們習慣上稱它為海洋。其實,“海”和“洋”就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來說,它們是海洋大家庭中的不同成員。可以這麼說,“洋”猶如地球水域的軀幹,而“海”連同另外兩個成員——“海灣”和“海峽”則是它的肢體。

“洋”指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麵積廣大,約占海洋總麵積的89%。它深度大,其中4000~6000米之間的大洋麵積約占全部大洋麵積的近3/5。大洋的水溫和鹽度比較穩定,受大陸的影響較小,又有獨立的潮汐係統和完整的洋流係統,顏色多呈藍色,且水體的透明度較大。

世界的大洋是廣闊連續的水域,通常分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有的海洋學者,還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最南部的連通的水體,單獨劃分出來,稱為南大洋。

“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約占海洋總麵積的11%。它的麵積小,深度淺,水色低,透明度小,受大陸的影響較大,水文要素的季度變化比較明顯,沒有獨立的海洋係統,潮汐常受大陸支配,但潮差一般比大洋顯著。

海按其所處的位置和其他地理特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陸緣海、內陸海和陸間海。瀕臨大陸,以半島或島嶼為界與大洋相鄰的海,稱為陸緣海,也叫邊緣海,如亞洲東部的日本海、黃海、東海、南海等;伸入大陸內部,有狹窄水道同大洋或邊緣海相通的海,稱為內陸海,有時也直接叫作內海,如渤海、瀨戶內海、波羅的海、黑海等;介於兩個或三個大陸之間,深度較大,有海峽與鄰近海區或大洋相通的海,稱為陸間海,或叫地中海,如地中海、加勒比海、紅海等。

此外,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海還可以分成許多類型。例如,按海水溫度的高低可以分為冷水海和暖水海;按海的形成原因可以分為陸架海、殘跡海,等等。

四大洋的附屬海很多,據統計共有54個海。太平洋西南部的珊瑚海,麵積廣達479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介於地中海和黑海之間的馬爾馬拉海,麵積僅110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海。

海灣,是海或洋伸入陸地的一部分,通常三麵被陸地包圍,且深度逐漸變淺和寬度逐漸變窄的水域。例如,聞名世界的“石油寶庫”波斯灣,僅以狹窄的霍爾木茲海峽與阿曼灣相通,不過,海與灣有時也沒有嚴格的區別,比斯開灣、孟加拉灣、幾內亞灣、墨西哥灣、大澳大利亞灣等,實際都是陸緣海或內陸海。

海峽,是兩端連接海洋的狹窄水道。它們有的分布在大陸或大陸之間,有的則分布在大陸與島嶼或島嶼與島嶼之間。全世界共有海峽1000多個,其中適於航行的約有130個,而經常用於國際航行的主要海峽有40多個。例如,介於歐洲大陸與大不列顛島之間的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馬六甲海峽,被稱為波斯灣油庫“閥門”的霍爾木茲海峽,我國東部的“海上走廊”台灣海峽,溝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麥哲倫海峽,以及作為地中海“門檻”的直布羅陀海峽等等。

認識了“海”與“洋”的聯係與區別,我們再來看一看四個大洋的基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