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極有智謀,做得成大事的政治家,表麵是謙遜甚至是懦弱的,李德明即如此。
《東都事略·西夏傳》言:“其子元昊……既長,數勸德明反,德明曰:‘國中三十年不被皮毛,而衣錦綺之衣。汝無負天子也!吾嚐從事於兵,勞苦萬狀,第自困爾!’”
李德明是老實人,或者說是識時務者,他“終其身三十餘年”,做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守自己的本分,而“不敢窺邊”。為什麼這樣,因為他父親李繼遷在寇邊與征戰中為偽降的潘羅支“遽集六穀蕃部及者龍族合擊之”,使“繼遷中流矢,至靈州三十裏而死”。他臨終時囑咐子弟:“爾當傾心內屬,如未許,則連表祈請。”李繼遷讓繼任者“傾心內屬,”顯然是一種策略,他感到黨項人的翅膀還未長硬,還飛不起來,還不足以與宋朝相抗衡。這是一種政治智慧。三國時,有人勸曹操,要他取漢室而代之,曹操以為時機不成熟,言“若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他不急於稱帝,不想太早揭鍋,把煮熟的鴨子放飛了,他的帝業可以由他的兒子去完成。李繼遷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吸取了曹操的經驗,在碰壁之後,幡然猛醒,臨死前對兒子李德明留下了安身立命的政治遺囑。
有人認為,所謂李繼遷的政治遺囑,隻不過是李德明為麻痹宋朝而編造的政治謊言。就算此說成立,那李德明以爹說事所表述的思想,也應是他的政治理念。
李德明並非沒有血性,他為黨項民族開拓了不少疆域,但較之於乃父與乃子,多少有些軟弱,至少表象如此。他缺乏成就霸業的雄心,滿足於做宋朝的臣子,而且他也沒想過讓他的兒孫做周武王。他的所為,似不是徐圖發展的權宜之計,也不是應付宋朝的表麵文章,而是真心實意地要執臣子之禮,要無“為”而治,無所作為。其子元昊多次勸他反叛,他的答複是,因為依靠宋朝“衣錦綺之衣”,過安逸日子,所以要感恩,要求兒子“汝無負天子也”。而且他認為軍事生活與征戰生涯“勞苦萬狀,第自困爾”。作為一個遊牧民族的首領,可以認為這家夥沒出息,或者說出息不大。但這家夥深藏不露,是有遠大抱負的。他“不敢窺邊”、休養生息的策略,促進了黨項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李元昊最終與宋與遼分庭抗禮、獨立建國奠定了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李德明的懦弱內斂,無“為”而治,就沒有李元昊的霸業。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如此,這是社會與曆史的辯證法。這一法則,在當代社會仍然有效,也正在被許多的國家所遵循與應用。
2006.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