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今日萬無虞”(1 / 1)

在一篇小文中,我曾感慨過邪說的力量。一句邪說,可以毀一個人甚至一群人的前程乃至生命。說的是宋朝有個叫李成的邊臣,聽道士陶子思說,李麵有割據之相(有帝王之相),勸李成西往取蜀。“成惑其邪說,遂叛,分兵寇兩淮”。李成之叛,雖以失敗告終,但語言的誘導、誘惑作用之大,令人歎服。

在宋與西夏的鬥爭中,還有一個因幾句話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事例。《夢溪筆談校證補》記載,宋仁宗寶元三年(1040年),黨項圍延安七日,幾次差點攻破城池。當時延安的最高首長是侍郎範雍,他“憂形於色”。此時有一個老軍校說,我是邊疆地區的人,遇到城被圍這樣的事好多次了,情形與這一次差不多。西夏人作戰不善於攻城,最終攻不破。現在絕對沒有問題,我可以保證,如果有什麼不測,我說的不對,甘願被斬首。範雍感到他的話能鼓舞人心,給予了表揚,自己也稍稍安心了些。延安解圍後,這個軍校受到了提拔重用和重金獎賞,朝廷表揚他為“知兵善料敵者”,水平是最高的。有人對這個老軍校說,你敢亂講話,萬一不靈驗,說得不對,要伏法的。軍校笑著說,你沒動腦子,如果城被攻破,當官的哪還有閑工夫殺我呀(不是被殺就是逃跑了)。我的話,“聊卻安眾心耳”,消除一點人們的恐懼,安定一下軍心罷了。

老軍校有豐富的軍事體驗與經驗,在無數次的攻守殺伐中,練就了沉著冷靜。延安城被圍,主帥惶恐,軍心渙散,前途未卜之時,老軍校想到了人心恐懼的危險與安定人心的必要。於是,他半是有根據,半是杜撰,半是經驗,半是推理地講了他的經驗與他的判斷。他認為西夏人破不了城池。當此之時,這句話,比多配糧草,多調撥一些人馬更為管用。因為有西夏人不善攻城的結論,有城不可破的推斷,宋朝將士的信心倍增,意誌倍增,戰鬥力倍增。軍事之爭,最關鍵處往往在於意誌的較量。老軍校就如醫生對病人說,你的病沒有大礙,吃幾片藥喝幾杯開水養幾天就好了,使病人大為放心;就如心理分析師對病人予以良性的開導與誘導,使病人走出了心理死穀與陰影。

20世紀“文革”時期,中國有人說某大人物的話一句頂一萬句。我相信這話不全錯,他的話真是一句頂一萬句的,曾鼓舞過中國人。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比如“槍杆子裏麵出政權”,你說它頂幾萬句也沒什麼錯。但錯就錯在,以為他的話句句正確,句句一句頂一萬句。

事實上,在人類發展史上,有些話真的作用非凡,你說它頂幾句都不為過。像那位老軍校在對抗西夏軍隊,守衛延安城的關鍵時刻說的“今日萬無虞”的那句話,與平常人的話、人們平常的話比,與廢話、假話、空話、言之無物的話、車軲轆話比,何止頂十萬句。

話之正確與否,作用之大小,也不全在於一句頂幾句。比如蔣介石的“寧可錯殺一千,決不放過一個”的話,一句也頂不少句,可那卻絕對不是正確的話偉大的話。

雖然我們為“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的詩句(權認作詩吧)喝彩,但我們萬不可輕視理論的作用。比如武裝革命的理論,思想解放的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和諧社會的理論等等,更不可輕視,要很好地學,很好地運用。如此,才能保證“今日萬無虞”,永遠萬無虞。

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