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化學與環境汙染(1 / 1)

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工環境)組成。自然環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即陽光、溫度、氣候、地磁、空氣、水、岩石、土壤、動植物、微生物以及地殼的穩定性等自然因素的總和。而社會環境是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為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通過長期有計劃、有目的地發展,逐步創造和建立起來的一種人工環境。社會環境是人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標誌,它隨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社會環境的發展既要受到自然規律,又要受到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支配和製約。顯然,社會環境的質量對人類的生活和工作,對社會的進步都影響極大。

人類環境自然環境原生次生

地質環境(礦藏、溫泉、自然遺跡)

土壤環境

大氣環境

水體環境(海洋,湖泊,河流等)

生物環境(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等)

社會環境(人工環境)

生產環境(工業,農業等)

交通環境(機場,港口,公路,鐵路等)

商業環境(商業區等)

聚落環境(院落,村落,城市等)

文教環境(文教區等)

衛生環境(醫院,療養區等)

旅遊環境(文物古跡,風景名勝等)

以人為中心的環境既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終極物質來源,又同時承受著人類活動產生的廢棄物的各種作用。人們通常所說的環境問題主要是指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造成的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工農業生產發展和人類生活所造成的環境汙染。

本章重點介紹自然環境生態係統的基本知識以及主要的環境汙染現象和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