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環境與生態平衡(2 / 2)

生態係統最初的能量來自太陽,由綠色植物(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所吸收並轉化為化學能而儲存於物質之中。消費者以食物的形式接受了生產者傳遞來的糖類和其中蘊藏的能量,用以構成本身機體的物質和自身活動的能源。最後分解者又將累積於消費者體內的物質回送到環境中。生態係統中的這種物質循環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質循環,推動這個循環的總能量就是太陽能。生態係統中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的循環是同時進行的。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而逐步轉移,成為能流;而能量作為動力,促使物質的循環。兩者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共同體現了生態係統的整體功能。

生態係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它的生物種類的組成,各個種群的數量比率及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輸出等,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這種狀態稱為生態平衡,這是一種動態平衡。生態係統能自動調節並維持自身穩定結構和正常功能,但自動調節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當超過這個限度,就會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生態失調。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火山爆發、地震、台風、旱澇災等自然災害,它們對生態係統的破壞很嚴重,地域常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出現的頻率一般不高。而人為因素是指人類生產和生活引起的對生態平衡的破壞,這是大量的、長期的、甚至是多方麵的。這種人為因素會使環境質量不斷惡化,從而幹擾了人類的正常生活,對人體健康產生直接或間接,甚至是潛在的不利影響,這就稱為環境汙染。

造成環境汙染的人為因素主要可分為物理的(噪聲、振動、熱、光、輻射及放射性等)、生物的(如微生物、寄生蟲等)和化學的(有毒的無機物和有機物)三個方麵。其中化學汙染物的數量大、來源廣、種類多、性質互異,它們在環境中存在的時間和空間位置又各不相同,汙染物彼此之間或汙染物與其他環境因素之間也還有相互作用和遷移轉化等。造成環境汙染的具體來源,既與工農業生產、能源利用和交通運輸有關,又與都市的惡性膨脹、大規模開采自然資源和盲目地大麵積改造自然環境等有關。

人口膨脹和盲目發展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兩大問題。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雖然環境資源很豐富,環境容量也很大,但畢竟是有限度的。盲目增加人口、盲目發展生產和消費,必將導致有限資源的短缺和枯竭,加劇環境的汙染和惡化,削弱人類未來生存條件的基礎,損害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造成生態係統的惡性循環。因此,每一位中國公民都要樹立“人口意識”與“環境意識”,自覺地把計劃生育、保護和建設環境作為發展經濟、繁榮祖國應盡的義務,自覺克服和扼製那些隻講一時的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不良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