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環境資源、環境容量方麵,總量雖大但人均量相當小。我國經濟生產的特點是工業技術水平整體不高,工業生產的能源和資源消耗及汙染排放量高,鄉鎮企業比重逐漸增大,但其“三廢”(廢氣、廢水、廢渣)基本沒有經過任何處理而四處排放,汙染十分嚴重。
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仍占70%左右,煤煙對大氣汙染程度不易減輕,環保治理技術水平落後,嚴重地製約著環保工作的深入開展。人們認識到既不能走“先汙染、破壞,後治理,恢複”的道路,也不應該走“邊汙染,邊治理”的道路,而應該是采取積極的態度。“全麵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中國環境保護方針,明確了環境汙染的綜合防治思想,是將環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按照汙染物的產生、變遷和歸宿的各個環節,采取法律、行政、經濟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措施,防治結合,以防為主,以期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資源、減少汙染物的產生和排放,用最經濟的方法獲取最佳的防治效果,以實現資源、環境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具體講,保護環境,一靠管理、二靠資金、三靠技術。環境汙染的治理,歸根結底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化學工作者在提高環保治理技術水平,保護環境質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從事的是對物質變化規律的研究,運用化學理論、技術,並與其他學科結合,逐步掌握環境汙染物的汙染規律,對產生環境汙染的汙染物的特性提供信息,製定相應的環境質量標準。例如:開展環境分析方法和方法標準化的研究,建立高靈敏度、高選擇性、快速、自動化程度高的監測方法;開發新材料、新能源、用潔淨新工藝(綠色化學工藝)代替經典工藝;在製定汙染物向環境排放量標準的同時與其他手段相結合,積極開展處理和利用廢物的技術研究,變廢為寶。
一、廢氣的處理
大氣汙染物絕大部分是由化石燃料燃燒和工業生產過程產生的,一般可通過下列措施防止或減少汙染物的排放。①改革能源結構,積極開發無汙染能源(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風能等),或采用相對低汙染能源(天然氣、沼氣等);②改進燃煤技術和能源供應辦法,逐步采取區域采暖、集中供熱的方法,這樣既能提高燃燒效率,又能降低有害氣體排放量;③采用無汙染或低汙染的工業生產工藝;④及時清理和合理處置工業、生活和建築廢渣,減少地麵揚塵;⑤加強企業管理,注意節約能源和開展資源綜合利用,並要減少事故性排放和逸散;⑥植樹造林,這是治理大氣汙染、綠化環境的重要途徑。
即使采取上述措施,仍會有汙染物排入大氣,因此,對各種汙染源要進行治理,控製其排放濃度和排放總量,使其不致超過該地區的環境容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是於1988年6月開始實行的。隨著我國的能源消費量不斷增長,煙塵的年排放量已達2000萬噸,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超過1800萬噸。1995年又重新修改了該法,其重點體現在:強化燃煤汙染防治,規定不僅要防治由燃煤造成的煙塵汙染,也要控製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汙染,遏製區域性的酸雨汙染;加強機動車排氣汙染防治,限製生產和使用含鉛汽油;強調采用清潔生產工藝,規定國家對嚴重汙染大氣環境的落後生產工藝和設備實行淘汰製度;對城市飲食服務業的環境保護管理提出了要求。該法還規定了國家有利於大氣汙染防治以及綜合利用活動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這部大法的重新頒布、實施必定會更有效地推動我國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
二、廢水的處理
汙染水體的汙染物主要來自城市生活汙水、工業廢水和徑流汙水。這些汙水若不經處理就排入地麵水體,會使河流、湖泊受到嚴重汙染。因此必須先將其輸送至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後排放。但這些汙水水量非常大,若全部經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投資極大,因此應盡量減少汙水和汙物的排放量。如在工業生產中盡可能采用無毒原料,可杜絕有毒廢水的產生;若使用有毒原料,則應采用合理的工藝流程和設備,消除逸漏,以減少有毒原料的流失量;重金屬廢水,放射性廢水,無機毒物廢水和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機毒物廢水,應與其他量大而汙染輕的廢水如冷卻水等分流;劇毒廢水在廠內要進行適當預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後才能排入下水道;冷卻水等相對清潔的廢水,則在廠內經過簡單處理後循環使用。這樣既可減少工業廢水排放量,減輕汙水處理廠的負荷,又可達到廢水回用,節省水資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