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公民政治參與的製度化(1 / 3)

政治現代化包括權威的理性化、結構的分化以及政治參與的擴大化。現代國家與傳統國家的根本區別在於,公民在大規模的政治組織中參與政治並受其影響的廣泛程度較高。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國的建設目標在富強、文明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即民主。我國的政治體製改革也將推進民主化進程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在此意義上,政治學家和理論工作者呼籲強化國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擴大政治參與。

但另一方麵,人們又有著來自參與擴大後所帶來的困惑。政治學研究表明,從傳統社會邁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參與的擴大如果沒有製度化與之同步發展,往往會帶來混亂,造成社會動蕩。當前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的動蕩(包括我國1989年春夏之交發生的動蕩)也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常常陷入這樣一個怪圈:一方麵,要加速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步伐,盡快改變貧困落後的麵貌,就必須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鼓勵和吸引更多的民眾參與政治;另一方麵,在現行體製和現有國民素質基礎上,廣泛的社會動員又使社會出現了一些無序現象(如罷工罷課遊行的增加,中央政策的號召力減弱,等等),反過來又遲滯了社會曆史的進程。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所遇到的兩難處境,而且越是急於擺脫它,它反而越是糾纏不休。

如何處理好參與擴大化與社會秩序混亂這一矛盾,準確地把握改革與現代化進程的速度呢?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加強政治製度化建設。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在考察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演變過程後指出:“一個社會要保持高度的一體性,就必須在擴大政治參與的同時,使更強有力、更複雜、更具有自立性的政治製度也得到發展。然而,政治參與的擴大往往一方麵會瓦解傳統的政治製度,另一方麵又會阻礙現代政治製度的建立。他還說:“……政治安定取決於製度化和參與的比例。要保持政治安定,就必須在政治參與發展的同時,一個社會製度的複雜性、自立性、適應性和凝聚性也必須隨之提高。”參與超過了製度化,社會必然會出現不安定。對此,我們應當作出怎樣的選擇呢?如果因為懼怕不安定而抑製參與,那麼跨過過渡期、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就會變得漫長無期。這顯然是全體國民所不願意的。可行的選擇應當是,在參與擴大的同時,搞好政治製度化和政治體製改革。

製度化是至關重要的。製度化的一個重要方麵是參與的製度化,即參與的有序化、法製化、合理化。也就是說,在強化國民政治參與意識、擴大參與範圍的過程中,要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有秩序有步驟地從較少人參與到更多的人參與,從較少方麵參與到更多方麵參與。做到公眾的參與和國家的政治體製改革、政治製度建設同向共振,協同發展。

在參與擴大的同時,加速政治製度化特別是政治參與製度化並使其同步發展,是一種理想的追求。從理論上講不難做到,但在實踐中卻往往難以解決好。從一般發展中國家的情況看,要麼是大眾參與問題解決不了(如非洲一些國家),要麼就是大眾參與後國家的安定甚至發展出現問題(如南美一些國家)。新中國40年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邁進的過程。其間,有些時期我們對公眾的參與很重視,但製度化不強,因此釀成悲劇。“文化大革命”連小學生都卷了進去,可謂動員廣泛,參與範圍非常之大,但由於目標的偏差和運動的無序,結果卻成了一場摧殘性的浩劫。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民主化程度有所提高,參與擴大,但學潮頻繁,並且釀成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動蕩。因此,要在參與擴大的同時保持社會的安定和持續發展,需要解決好理論和實踐的一係列問題。特別在我們這個傳統包袱很重,國民政治參與意識淡漠、經驗缺乏、政治體製尚未深化改革的國度,更應統籌考慮,審慎行事。

政治參與的擴大,在轉變時期所引發的負效應很多。就我國目前的狀況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由於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尚未徹底轉變,對建立新體製的艱巨性認識不足,對所要建立的體製心中無數,所以容易產生盲目的破壞欲。認為存在的統統是不合理的,都應當否定,推倒重來。在文化上容易形成民族虛無主義,在經濟上容易犯急性病,盲目追求高速度,在政治上則容易把民主進程簡單化,理想化。

第二,由於許多國民參與經驗不足,初涉政壇,躋身高水平的參與時容易產生無所適從感,造成秩序的混亂。我國國民參與的注意力和興奮點有偏向。毛澤東同誌曾號召國民“關心國家大事”,但那時要求人們關心的主要是階級鬥爭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仍然把國民參與的興奮點和注意力集中在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方麵,而沒有使大家從較小範圍、基礎層次開始參與、適應和成熟,因此,人們一旦介入政治,參與國家的政務時,接觸的就是最尖端的內容,因而常常表現出恐慌和無所適從。

在討論國家大政方針的過程中,由於各個社會成員的階層、思想水平,認識能力、價值觀念等各有不同,因此看法也不盡相同。如果將其正常地表達出來,則是多姿多彩的。但事實上他們往往因自己的認識與現行政策有所不同而感到恐慌。為保險起見,人們大多不表露自己的意見,而是隨大流。在某種政治環境和外力的強製下,還可能違心地“讚同”以至支持某種觀點和政策。這種隨大流無主見、忽而東倒忽而西傾的高層次大規模的“參與”,往往會引發驚人的混亂和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