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論“超前監督”中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1 / 3)

監督是現代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管理的重要職能,是管理過程的必要環節。監督工作需要遵循許多原則,比如目的性原則、客觀性原則、異體監督原則、經濟性原則等等,其中還有一條重要原則,即超前監督的原則,本文擬就如何更好地把握這一原則的問題略陳管見。

超前監督與事前監督兩者有相同相通之處,即在某項管理活動未實施之前,對其決策、計劃、執行方案等進行預防性監督,比如銀行在放貸前調查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和貸款方向,搞清其還貸能力等情況,為合理發放貸款提供可靠依據。但兩者也有一定的區別,超前監督作為一種原則,比事前監督涵蓋的範圍更廣,既包容實踐因素,也包容認識因素。因此,為了更全麵地把握超前監督原則,應當在虛與實、認識與行動、理論與實踐的雙重乃至多重層麵上做好工作。

一、認識上的超前

要營造監督的良好而濃鬱的氛圍,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麵去做:

第一,要提高全社會的認識,為監督定位。所謂監督,既是監視,也是督導,是一項防錯糾偏的工作。監督工作的屬性,決定了必須為它樹立莊嚴莊重的形象。監督工作是神聖的,它是事業成功的保證,是管理過程中科學化有序化的保證,也是社會成員政治生命的安全保證。監督水平的高低,是一個社會民主化法治化程度的標誌,也是社會組織者管理者對社會全體成員負不負責任的標誌。對社會成員進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化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任何先進的思想和完善的道德也難以保證管理者由於包括個人品質素質和業務素質等方麵的原因而引致的失誤,所以監督在任何社會任何情況下都是必要和必需的。

監督含有“不信任”的因素,而恰恰這種“不信任”,卻是一種有效的保護。如果沒有監督,隻待“秋後算賬”,那便是如孟軻所說的“既陷乎罪,又從而刑之,是網民也”。這顯然是不足法不可取的。要讓人們充分認識監督的重要性,理解監督,尊重監督,支持監督,接受監督,參與監督。

第二,要向全社會展示監督的動態過程,特別是對於人們較為關注的某些事件的監督過程和結果,要及時通過傳播媒體予以披露,從而以滲透的方式教化公眾,向公眾傳授監督的知識和技能。

第三,要以直觀詳備的監督案例,讓人們對監督的實施部門乃至對黨和政府產生充分的信任和認同,進而為監督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以上三個方麵,既是做好整個監督工作的前提,也是超前監督的具體步驟。

二、製度上的超前

現代社會是製度化、法治化的社會,製度的完備與否,是能否搞好監督的前提之一。

所謂製度上的超前,就是說必須把製定和執行製度放在應有的位置,把監督納入社會管理的總係統中,使其按照其特定的軌道正常運行,使其成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工作,避免因受某種思潮、某次“運動”、某些人情緒好壞、頭腦冷熱等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左右搖擺,上下波動。

監督的製度化,首先要致力於監督理論的規範和發展。要根據我國實際,結合我國幾千年來在監督方麵的一些理論和國外的監督理論,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督理論,並使之成為體係。在此基礎上根據實踐,不斷予以補充和完善,反過來用以指導實踐。要對監督的功能、作用、種類、原則、步驟、體係、主體與客體等等問題進行更加係統和深刻的研究,對當前監督工作的現狀、理論、製度和執行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及改進的辦法,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我以為目前我國的監督理論研究存在幾種偏向:某些人隻熱衷於炫耀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某些散亂的理論;某些人滿足於移植西方的監督理論;某些人隻進行理論到理論的演繹,不觸及或很少觸及現實;某些人卻隻進行事實形態與過程的描述,理論層次極低。此外,理論界還缺少應有的應變,對社會轉型期由於社會的某種扭曲變形而對監督提出的新課題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特別是對監督的策略性研究不夠。理論的滯後,對實踐造成了一定影響,這種狀況應當予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