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我國所麵臨的戰略選擇,也是中國經濟步入市場經濟軌道的必由之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加快科技進步,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向集約化方向轉變。本文擬對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問題,作初步探討。
科學技術發展史表明,人類的文明是技術創新的結果。技術創新的成果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不斷深化,體現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所謂技術創新,就是從新產品、新工藝的設想產生到市場應用的過程,包括新設想的產生,研究與開發,商業化生產到擴散這樣一係列的活動。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是技術的商業應用和新產品的市場成功,技術創新的過程是科技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過程。不斷創新的科技在經濟增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科技進步對資本利潤的遞減有抵消作用。所謂資本利潤的遞減,是指在其他要素(如土地、勞動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所追加的資本的利潤率隨著資本數量的增長,比率卻越來越小。薩繆爾森等人指出:“如果資本深化停止,如果社會發現自己處於生產可能性邊緣和生產要素——價格邊緣之內——如果這些都成立,那麼關於經濟增長的樂觀的觀點也許再次需要為馬爾薩斯、李嘉圖或馬克思提出的,關於資本主義發展過程的悲觀論點所取代。”他所謂的“悲觀論點”,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資本利潤率的遞減。
在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中,資本無疑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沒有技術創新支持的資本,就難以發揮理想的作用。二戰後的經驗表明,很多發展中國家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原因並不是其資本不足,而是其資本使用不當,造成資源大量浪費。例如,二戰後日本和中國的儲蓄率都是30%左右,據估計兩國資源的總使用量也差不多,但生產出來的國民收入卻相差甚遠。因此,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甚至可能比提高投資量對經濟的長期增長更為重要。進行技術創新,是提高資本使用效率的主要途徑之一。
資本發揮作用要有條件。資本不僅要與勞動結合,還要跟自然資源結合才能變成真正的生產力,而技術是結合各種物質生產要素的紐帶。所以,資本形成必須促進技術(特別是節約資本的技術)創新,這樣才能提高資本產出率,提高投資效益。戰後初期,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走的都是外延擴大再生產的路子,片麵追求數量上的擴張,不重視教育和科技發展,教訓是深刻的。
社會曆史的發展證明,資本的利用效率及其利潤率均受科技水平的製約。應用科學技術,特別是應用不斷創新的科學技術,就可以抵消資本利潤率的遞減。薩繆爾森等人指出:“在曆史上,技術變化的步伐相當快,足以抵消資本利潤的遞減——使利息和利潤率幾乎保持不變,而實際工資穩定增長。”
技術進步和創新抵消資本利潤率遞減的機理在於:技術發明增加了每一單位的投入能夠生產的產量。技術發明提高了資本生產率,否定了利潤率下降的規律。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資本比較缺乏。如果不從技術進步方麵找出路,而隻注重增加積累率、儲蓄率,隻注重吸引外資,也難以使經濟得到較快增長,特別是難以得到較高的資本回報。因此,在當前進行經濟體製轉換的過程中,必須把消除資本利潤率遞減,把提高經濟效益的著眼點放在技術進步上。
第二,科技進步和創新對收益遞減規律有抵消作用。收益遞減比資本利潤率遞減所涵蓋的麵要廣得多。收益遞減是經濟學和技術的一個基本規律。收益遞減規律是說,由於增加相同單位的可變入量(如勞動)於一定數量的不變入量(如100英畝土地)而增加的出量(如玉蜀黍)是遞減的。
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需要追加各種生產要素,比如資本、土地、勞動等等,但各種要素搭配必須適當,各種要素必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才能不斷提高效益。但這種要素間的關係又是極難把握的。在發達國家的發展初期,便已明顯感到了片麵追加要素數量的弊端。在發展中國家,至今仍嚴重存在追加了生產要素,但效益仍然不好的狀況。這就是效益遞減規律在起作用。其原因何在?薩繆爾森等人指出:“在資本深化的場合,當資本的增長比勞動更快,沒有技術創新的時候,收益遞減規律便要發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