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堤壩事件發生後其災情一直諱莫如深。直到1999年由前水利部長錢正英作序的《中國大洪水》,才披露部分災情:死亡人數為29000人。但是這個字數並不準確,還有以下幾種說法: 孟昭華和彭傳榮編的《中國災荒史》中載錄,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垮壩失事,約有10萬人當即被洪水卷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蔡則怡和趙思雄說,死亡近10萬人;
中國科學院著名的氣象學家陶詩言寫到,死亡人數達數萬人;
板橋水庫重新修建碑文中刻有,卷走數以萬計人民的生命財產;
上海辭書出版社的水利詞典記載: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垮壩,死亡2.6萬人;
在由水利部組織和委托編寫的《中國水災史》一書中寫道:1975年水庫潰壩事件的死亡人數為2.6萬人。但是同在這本書的前言中寫道:1975年水庫潰壩事件的死亡人數為85600人;
2005年5月28日,美國名為《發現》的欄目播放一期名為《世界曆史上人為技術錯誤造成的災害TOP·10》的專題節目。它們包括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件、印度化工廠泄毒事件等。而位於世界曆史上最慘絕人寰的人為災難第一位的就是中國河南省駐馬店板橋水庫潰堤。
人們不免會問,洪水為何能造成這麼多的水庫決堤呢?總結起來有幾點原因:
一、自然原因。1975年的大暴雨是舉世罕見的,據當時的目擊者稱,暴雨到來的數日內,白天如同黑夜;暴雨如矢,雨後山間遍地死雀;從屋內端出臉盆,眨眼間水滿。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想象當時降雨的恐怖景象。
二、人為原因。
1.大修水壩,不理會專家的勸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家錚在其《千秋功罪話水壩》一書中介紹,鑒於1950年夏淮河水災,同年,國家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這個決定確定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淮河流域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氣候多變。在公元12世紀以前,淮河水係完整,水流通暢。12世紀以後,黃河連續奪淮改道達六七百年之久,帶來的惡果是淤塞幹、支流河道和入海出路,使中下遊河道非常平緩,幹、支流排水能力縮減,洪水流路十分不暢。
20世紀50年代在洪河上遊修建石漫灘水庫後,又在汝河上遊修建板橋水庫。據介紹,當時水文資料很少,設計洪水及工程標準很低。工程運用中,板橋水庫被發現輸水洞洞身裂縫和土壩縱橫向裂縫,於是,1955~1956年分別對板橋、石漫灘兩水庫進行了工程擴建。在此後的3年間,中原地區的水庫建設蜂擁而上,一發不可收。僅1957年到1959年兩年間,駐馬店地區就修建水庫100多座。1958年,河南總結了漭河流域地區興建山區水利的經驗,將其歸納為“以蓄為主,以小型為主,以社隊自辦為主”,並欲將其經驗向平原推廣,但是這立刻就遭到了當時的河南省水利廳總工程師陳惺反對:在平原地區以蓄為主,重蓄輕排,將會對水域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地表積水過多,會造成澇災;地下積水過多,易成漬災;地下水位被人為地維持過高,則利於鹽分聚積,易成堿災。然而陳惺的忠告沒有人理會,“以蓄為主”的經驗被大範圍推廣,淮河流域的河道也被一道道“水壩”分割,造成了淮河流域在後來數十年間致命的“腸梗阻”狀態。
陳惺當時是河南駐馬店宿鴨湖水庫的設計者,修建此水庫時正值大躍進,河南省水利廳的某領導認為原設計太保守,就擅自作了幾處關鍵的改動:他認為“閘門設計太大”,就將原設計的12孔改為5孔。同時淮河豫皖交界處的班台分洪閘也遭此厄運,由9孔改為7孔,到1961年建成後又被人堵上2孔。到20世紀60年代末,駐馬店地區新增水庫一百多座,但與此照應的是,洪河與汝河的排洪能力日益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