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令人費解的空難(4)(1 / 3)

不久,美國交通安全委員會主席於2001年11月15日說,美航587次航班在失事前,曾兩次遭遇先於它起飛的日航飛機造成的尾流,而就在587次航班墜毀前幾秒,一股氣流致使飛機嚴重傾斜。有資料表明,在飛機起飛的幾秒鍾之內,該機就曾經兩次遭到尾流。在第二次後,587航班的左翼開始傾斜。按照國際標準,一架飛機起飛至少兩分鍾後,另一架飛機才能起飛,但是11月12日當日航一架波音747客機剛從肯尼迪國際機場起飛1分45秒後,美航587次航班就緊跟其後衝上了天。調查人員說,根據駕駛艙通話記錄,587次航班的一名飛行員曾說,飛機遭遇尾流。這尾流很可能是剛剛起飛的日航飛機造成的。當時,日航飛機在587次航班西北上方,垂直距離244米,直線距離不足6千米,這一數字大大低於航空安全距離標準。但同時美官方也謹慎表示還不能得出結論就是日航飛機的尾流造成了587航班墜毀。

美國587航班客機的失事是美國曆史上最慘重的空難,有人說大部分空難都是人為造成的,一個微弱的疏忽就能釀成一場大的災難。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責任感仍然是最重要的前提。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為何失事

導言:人類在探索宇宙的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在2003年進行第二十八次飛行返回地球時突然失事,機上的七名成員全部遇難。這是美國第三次航天飛機失事事故。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是美國的最老的航天飛機。2003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進行第二十八次飛行,這也是美國航天飛機22年以來的第一百一十三次飛行。據宇航局的官員介紹,一架航天飛機可以反複使用75到100次,在美宇航局42年的載人飛行史上,航天飛機在返航時還未出現過事故。但是哥倫比亞號在2003年2月1日重返大氣層時,與控製中心失去聯係。隨後科學家發現“哥倫比亞”號在得克薩斯州上空爆炸解體,機上7名宇航員全數罹難。

這是繼美國“阿波羅”號、“挑戰者”號後的第三次航天飛機失事事故。許多目擊者稱,在“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預定降落發生事故時看到了火焰而且聽到窗戶被震得嘩嘩的聲音。而“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的原因也成為各國科學家探討的問題,許多觀點紛紛出爐。

一種說法據美國哥倫比亞航天飛機遇難的調查員說,一個計算機的模擬結果在事故前顯示,“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原本可以安全返回地麵,但是由於記述人員當時可能使用了錯誤的模擬數據。

第二種說法認為,“哥倫比亞”的導熱係統出現了問題。有人認為,是絕緣材料在航天飛機返回地球時脫落,使航天飛機機體與大氣摩擦產生高熱並引發大火。

第三種說法認為,航天飛機在進入大氣層時,角度出現了偏差。美國科學家稱,航天飛機在以8倍於音速的速度進入大氣層時會受到強大的壓力,角度稍有偏差就會對航天飛機造成超負荷的巨大壓力。

第四種說法認為,“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發生事故很可能是機體老化所引起的,使之再次進入大氣時無法承擔其沉重的負荷。而此前,“哥倫比亞”號曾因多次技術故障等原因而推遲發射。

第五種觀點認為“哥倫比亞”號是在返回大氣層後出事的,可能是因為機體貼麵部分破損,與大氣摩擦時產生異常高溫造成航天飛機解體。因為航天飛機是多種高技術的結合體,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毛病都會在實際運作中釀成嚴重事故。

第六種觀點認為,據“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事故調查委員的調查報告稱,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外部燃料箱表麵泡沫材料安裝過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禍首。報告認為在“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發射61秒後,外部燃料箱表麵脫落一塊手提箱大的泡沫隔絕材料,它把“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左翼撞了一個大洞。宇航局在航天飛機16天的任務期中沒有發現這一損傷,但這一損傷致使炙熱空氣在衝入左機翼的同時還可能湧進了機輪所在的起落架艙,並於2月1日航天飛機再進入地球大氣層時造成航天飛機解體,航天飛機上的七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此外,還有人認為是太空垃圾撞上了航天飛機。

在這些說法中,最為科學家首肯的是第六種觀點,但是這一觀點還需要更多證據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