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學家在北冰洋發現噴湧400℃的熱溫泉,狀似海底黑煙囪(即海底熱噴泉),並稱發現新的奇特而有彈性的微生物生命形態住在那些動物集群中,它們利用地球內部黃金與其他礦物微粒維係生命。據研究,在黑煙囪噴出的熱液裏富含硫化氫,這樣的環境會吸引大量的細菌聚集,並能夠使硫化氫與氧作用,產生能量及有機物質,形成“化學自營”現象。這類細菌會吸引一些濾食生物,或者是形成能與細菌共生的無脊椎動物共生體,以氧化硫化氫為營生來源,一個以“化學自營細菌”為初級生產者的生態係統便形成了,從而維係了海底噴泉生命的延續和循環。
因此有科學家稱地球生命有可能起源於海底噴泉,這些不用太陽光就能生存的生物可能是地球最早生命的形態。
太平洋上空的煙雲之謎
導言:太平洋上空突然出現的煙雲,上升的高度足有18千米,擴散以後的直徑達320千米。1984年4月9日,一架日本航空飛機從東京飛往美國阿拉斯加州。但在離日本海岸270千米處的洋麵上空,飛機突然遇到了一團像原子彈爆炸般的蘑菇狀煙雲。飛機上的人從沒有看到過這種奇怪的現象,幸好飛機迅速避開它才沒有發生事故。同時也有兩架客機上的乘務人員目睹了這一團奇怪的煙雲。
對這一團巨大的煙雲,有人說是由於海中的核潛艇發生核爆炸所致,但是從現場收集到的塵埃來看,沒有發現任何放射性物質。
有三名研究人員提出另一種看法。他們認為,形成煙雲的唯一可能的自然原因是海底火山的爆發。從中太平洋威克島的水下地震檢波器的檢測記錄來看,在威克島西部確實發生過海底地震,地震始發時間為1984年3月,到4月8日和9日兩天達到高峰期。這個時間與煙雲發生的日期是吻合的。確切的震中位置在哪裏呢?根據分析,最有可能的是開托古海底火山,它位於北緯26度、東經140.8度。如果震中確實是在這裏,並發生海底火山爆發和噴出煙霧,那為什麼那團巨大煙雲竟會出現在北緯38.5度、東經146度處呢?這兩地相距大約有1500千米!
他們解釋說,火山煙霧在成為蘑菇狀煙雲前,首先形成球形煙團。人們開始看到煙團是在4千米的高空,從該海域當天的風向來看,球形煙團有可能被盛行的南風往北吹送,速度約為每小時147千米。這樣,十小時後,就可到達將近1500千米以外的遠處了。煙團不會擴散,一直朝著正北的方向急速移動,然後突然炸開,向高空升騰彌漫,並在兩分鍾內達到18千米的高度。
但對此解釋人們大多是否定的。因為就目前所知,如此迅速猛烈的升騰運動,其動力不是靠人為的某種烈性爆炸,就是靠火山噴發,而且隻能是在爆炸或噴發地點出現。說是開托古海底火山爆發,能夠在遠離它1500千米的地方出現爆炸和蘑菇雲,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海底火山地震的強度一般來說是比較小的,波及麵也不大。那麼,在霧團爆炸的地方,到底有沒有海底火山噴發呢?據水下地震儀檢測那裏沒有火山運動發生。
一些地球物理學家認為,太平洋上空這股煙雲的產生,可能是人工大氣層爆炸的結果。還有人說是一種未知的自然現象所致。然而它究竟從何而來,目前誰也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海水上翻是否會形成酸雨
導言:在正常條件下,大氣和海水中的鹽粒濃度相同,但當海水發生上翻時,大氣中的硫酸鹽粒和硝酸鹽粒的濃度分別比海水中的大100倍和1000倍。酸雨一般是指含有大量二氧化硫的煙氣在大氣中逐漸氧化成酸性氧化物後,再與大氣中的水汽結合成霧狀的硫酸,並隨雨水一起降落下來。它是大氣受到嚴重汙染的一種表現。酸雨被稱為“天堂的眼淚”或“空中的死神”,它具有很強的破壞力,會使土壤的酸性增強,導致大量農作物與牧草枯死,腐蝕建築物,影響動植物生長和人體健康。多年以來世界各國都致力於減少酸性物體的排放量,以期控製酸雨的形成。
上翻的海水
一般認為,酸雨的形成與人類活動及火山爆發排放出的硫、氮等元素的化合物有很大關係。因此,各國政府都對酸雨形成的源頭進行了限製或禁止,但收效並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可能就在於對酸雨的化學源尚缺乏全麵的了解。
美國科學家巴潤高女士,在太平洋進行科學考察中發現了酸雨的一種新的化學源——海洋中的海水上翻區。她認為,無論是美國沿海,還是赤道海域,或是南極沿海,凡是海水上翻區的上空,都存在大量易導致酸雨形成的化學元素或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