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自然奇域(4)(1 / 2)

南極冰雪

南極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冰雪呢?的確,從目前的降水量來看,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那麼從地質學來說,南極冰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第四紀冰期開始前的幾百萬年前。根據在南極發現的喬木化石可以證明,在5000萬年以前,南極大陸大部分地區並沒有冰雪,到處都是一派樹木生長繁茂、生機盎然的景象。然而在3500萬年前左右,靠近南極大陸的南大洋水體開始變冷,陸生植物越來越少。大約在2000萬年前,南極冰蓋開始形成,並延伸到大陸邊緣。到了5000萬年前,南極冰蓋的麵積與現代冰蓋的麵積相差無幾。有證據表明,南極冰蓋最厚的時期是在1.8萬年前的第四紀末期,那時候南極洲的冰緣向北擴大到了南緯50°,冬季甚至達到南緯45°。那麼,對於今天的南極冰雪來說,是在逐年增加還是逐年減少了呢?這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有人計算表明,南極大陸的冰雪既有每年平均增加9.7厘米的情況,但也有每年平均減少3.1厘米的情況,這樣的計算是否合理尚存在爭議,然而就人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和觀測手段來看,對南極冰雪的增減下一個確切的結論,可能還為時尚早。

那麼,最基本的問題,南極冰雪從何而來,有人說幾百萬年前地球南北極發生了移動,原本適宜人類居住的南極變成了寒冷至極之地,雨雪次數也突然降多,逐年累月便形成了今天的南極。但真的是這樣嗎?

奇怪的倒影

導言:倒影是自然界光反射的正常現象,這一現象早就被人類認識並掌握,所以才會有發達的光學工業。但自然界喜歡捉弄人,有一些自然現象用我們正常的思維理解不了,從而引起種種猜測。在光的照射下,鏡子裏,在水中……都會呈現出我們的影子,而有些景觀更是以倒影聞名於世。如雲南大理的三塔倒影、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等。有的則是讓人驚歎它的神秘。

2006年有人在拍攝世界第七大奇跡泰姬陵日出景觀時,意外地發現亞木納河麵上的泰姬陵倒影竟呈現出一個戴著王冠的少女形象,那倒影頭像係圓臉,雙目緊閉,睫毛細長整齊,鼻子高挺而美觀,佩戴王冠,神情安詳,似乎正甜蜜安睡。據有關專家證實,這一奇異景象還沒有被發現過。泰姬陵是16世紀莫臥兒帝國的皇後慕塔之瑪哈的陵墓,因此有人猜測,在亞木納河麵發現的婦女頭像是泰姬陵主人的容貌。這個發現公布以後,多數人認為它將為人們破解印度古老文明曆史之謎開啟另一扇大門。

而在我國,也有有趣的倒影。在廣州花縣的一個村子裏,有個奇怪的“倒影塘”,塘內有一山峰的倒影,是距倒影塘5千米以外、海拔僅400多米高的獨秀峰。附近和它相似的魚塘卻都沒有獨秀峰的倒影。

更有趣的是,獨秀峰在魚塘西邊,倒影也出現在西邊;如果倒影在下午出現,可能是夕陽斜射的結果,可是上午太陽從東方升起,魚塘中也有倒影出現,這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而今人和古人研究最多的是“佛山倒影”——千佛山映在相隔七八裏之外的大明湖中,而中間還間隔樹林和城市高樓,這不得不是一個奇跡。千佛山隻有185米高,按照常理來說,千佛山的倒影不可能映到大明湖中的。

有人說它是由太陽斜射在對麵千佛山上將整個千佛山倒影又折射到大明湖中而形成的,也就是光的折射原理。但是千佛山和大明湖之間有數不清的高樓阻隔,那些折射的陽光依然按照直線傳播,應該都會被樓擋住,再折射回去,不可能會照到大明湖上。還有人總結了千佛山倒影出現需要三個條件:一是春秋時節日出或日落時分;二是天氣風和日麗,湖麵風平浪靜;三是空氣質量好,透明度高。說具備了這三個條件,就能觀賞到佛山倒影的奇觀。

晚清文學家劉鶚在《老殘遊記》中曾經對“佛山倒影”有過細致的描寫:“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隻見對麵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鬆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裏麵,仿佛宋人趙千裏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裏長的屏風。正在歎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裏,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近幾年來,由於環境的汙染,“佛山倒影”已經很難看見。但在春秋佳日、新雨過後、空氣清新透明時,此景象偶爾也會出現,這也驗證了上麵提到佛山倒影出現的三個條件是正確的,但“佛山倒影”的成因至今還是沒有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