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業種植類
農業種植類創業項目是廣大農民最熟悉的領域,怎樣開展種植類項目、怎樣選擇項目品種,不僅要考慮自身的能力,還要考慮生產條件、技術條件等因素,最重要的是要考慮種植哪類作物能帶來經濟效益。
(1)糧食類作物
糧食類作物的種植不僅關係到人們的溫飽,更關係到國家的戰略安全。在任何時候糧食作物的種植都是關係國民生存的一件大事。選擇種植類項目作為創業發展的內容,要確定好投入和產出的比率,爭取將損失風險降到最低,爭取最高的產出收益。在選擇這一類種植項目時要考慮一下幾個方麵。
選擇作物:影響作物選擇的最大因素就是市場需求,其次是生產條件以及政策影響。有市場需求的作物自然既有比較好的銷售途徑,而適宜的生產條件比如土地狀況、氣候狀況等因素較大程度上決定了作物的品質和常量,另外,國家出台的對糧食作物的各項政策也有助於種植農民的項目發展。比如國家出台的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政策,對優質小麥、水稻等作物的種植農戶都給予了補貼,極大地鼓勵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種植技術:隨著科學技術和農業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常量,改進了糧食品種,這些都為豐產增收打下了基礎。因此,在種植時必須要掌握先進的種植技術,熟悉培育壯秧、移栽、播種、田間管理、預防病蟲害等技術,掌握好收獲的時期等,實行科技種糧,從而保證糧食產量,實現糧食豐收。在種植過程中,應該廣泛學習,科技理論結合種植實際,與科技下鄉指導種田的技術人員保持聯係,對出現的田間情況及時詢問、及時解決,避免因疏忽大意而帶來的減產和經濟損失。
銷售渠道:目前,國家對糧食收購的政策是保證糧食收購價格基本穩定,種糧農民可以到就近的糧食收購站銷售糧食。國家的舉措進一步保障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解決了農民賣糧難的問題,讓農民免除了後顧之憂。
(2)經濟類作物
種植經濟類作物,比如葵花、藍莓、中藥、甜菜等,往往可以給種植戶帶來更豐厚的經濟效益。隨著種植品種的擴大,經濟類作物的種植涉及到更多更細致的種植技術,許多種植戶都沒有種植經驗,可能麵臨著更大的種植風險。最好在實際進行種植之前,對所種作物的生長周期、生長階段、開花坐果、土質要求、氣候適宜度、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麵的知識進行認真、細致的了解和學習,開始時可以小範圍地嚐試種植,當做實驗,這樣既不會為種植者帶來經濟上的負擔,避免過大的經濟損失,又使種植者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作物的種植管理中去。一般當地政府在鼓勵某一個種植品種時都會給種植戶提供相應的政策扶持,包括資金、技術、銷售等環節的支持,對這些政策要從分利用。
經濟類作物的銷售要求及時、迅速,以最快的速度占領市場,因此,交通便利、供求信息靈通是對經濟類作物銷售的基本要求。經濟類作物對市場需求更為敏感,這就要求種植戶要能敏銳地察覺市場信息,善於與收購商建立聯係,同時可以依靠當地的農業合作社等組織建立穩定的小數網絡。
2.農業養殖類
養殖類創業對農戶的養殖技術、飼養場地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資金來源、飼養環境、養殖場地、牲畜的配種、繁殖、飼養管理、飼料保障、抗風險能力、市場前景等都是養殖業創業前要考慮的因素。
當確定了養殖目標之後,還須清楚地了解到自身的資金規模,養殖業的前期投入較大,主要是購買魚苗、種豬等前期的資金投入,修建養殖場地也為養殖業的前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在開始養殖業的初期階段,幼仔或幼苗特別容易患病,這些都是養殖業麵臨的風險,應該對此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具備承擔養殖風險的能力。
養殖技術是發展養殖業的核心,沒有專門的技術就無法對養殖的牲畜進行有效地養殖和管理,如果在配種、繁殖、防病、收獲等關鍵環節上缺乏飼養和管理手段,就會在養殖關鍵期錯失提高牲畜養殖品質、及時防治傳染病等重要時機,從而帶來經濟損失。當然,可以通過養殖技術的學習來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因此,學習專門的養殖技術是發展養殖業的必要因素。
還要加強管理和防疫。養殖業最怕的就是疾病的傳播,特別是近年來牲畜的流行疾病頻繁爆發,比如口蹄疫、瘋牛病等,為養殖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一定要做好牲畜傳染病防疫工作,避免嚴重的經濟損失。